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伤仲永》教案3.doc

265阅读 | 9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伤仲永》教案3.doc第1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2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3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4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5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6页
《伤仲永》教案3.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烟酒为伴 上传于:2024-06-13
 《伤仲永》教案3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一)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   (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 请一位学生朗读。 (2) 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