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幻灯片)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生再跟读一遍;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和字的读音。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幻灯片)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幻灯片)
隶 (lì) 扳(pān) 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活动3【讲授】翻译课文,解决重点。
翻译课文,解决重点。翻译由学生接力共同完成。
1、译文:(幻灯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2、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见课文注释)
3.对文中的"之""于"“然”“闻”“自”进行归类。(一词多义)(幻灯片)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然 父利其然 (这样)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幻灯片)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 哀伤,感伤,对·····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
5、 特殊句式:(幻灯片)
(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不使学。 借旁近与之。 还自扬州。
(3)倒装句(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活动4【练习】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幻灯片)
1、熟读课文,复习巩固所学的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练《名校课堂》p69第1-4题
3.2 第二学时
课前检查作业
一、研习课文:(幻灯片)
1、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的内容。
2、读了文章后请简要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述了金溪县神童方仲永拥有天赋但未得到及时的后天教育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
3.思考问题:(幻灯片)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重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少年(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青年时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作用:"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