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

206阅读 | 8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耿耿余淮 上传于:2024-05-31
5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字音。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指名朗读,然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指正。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课件出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的特殊用法。 ① “即书诗四句。” 书:写。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意思。 ① “养父母。” 养: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 且:尚且。 ⑩“固众人。” 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检测自读效果。(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①父异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或以钱币乞之 ⑤环谒于邑人 ⑥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远矣 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4.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布置作业 1.译文。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其受于人者不至”。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