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论语》教学研究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笔者理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在国内,还应着眼于世界。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学的发源地,作为从事国际文化传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更应注重儒家文化的弘扬。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所招收的留学生大多为语言生,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一是学习汉语,二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向留学生讲授儒家文化奠基之作《论语》,对留学生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就成为合理的必然。
一、帮助留学生诵读、体会《论语》名言警句
《论语》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寓意深远,许多名言警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论语》教学应首先从这些句子切入。教师从《论语》中筛选出孔子及其弟子名言警句若干则,诸如学习求知方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品德修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德不孤,必有邻;人际关系方面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人生志向方面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政为官方面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孝道方面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后依照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词汇顺序,通过简单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顺畅自然,相得益彰。
由于汉字古今音义及语法的差异,对于这些名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正读音,明句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挖掘、阐发其现实意义。比如《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首先教学生读正确说(yu)、乐(l)、愠(yn)等字,然后讲解清楚字词句义,再通过对其意义的阐发,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交朋友广交朋友的性格,培养学生不斤斤计较、严律己宽待人的大度胸怀。再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教师重点讲解厌(yn)、诲(hu)、倦(jun)三字,由字音,到字义,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理解句意:勤奋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二、指导留学生了解《论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反映文化。《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论语》中名言警句的诵读,留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孔子富含当代价值的思想归纳为仁爱、诚信、忠恕、礼仪、孝敬、重义轻利、勤政廉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述。
(一)仁爱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含义,《说文解字》释为亲,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论语颜渊》载,弟子樊迟问怎么做才叫仁,孔子答曰爱人。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就叫做仁。孔子又言:泛爱众而亲仁。即仁爱不是仅仅爱一两个人或少数人,而是爱广大民众。这种爱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心里或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弟子子夏深得师意,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践行仁作为终身奋斗的重任和目标,为民造福,为民服务。
(二)诚信
孔子重视诚信。他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焉。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是不知其可也,即绝对不可以!试想,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诚信,虚假相待,相互欺骗,相互坑害,社会群体关系将如何维系?因此,曾子把诚信作为每日三省的主要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忠恕
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子概括为忠恕二字。朱熹《论语集注》注忠恕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谓尽心为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谓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强调凡事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看重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而对于自己,则强调修己、克己和责己,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克己复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处事态度,是建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最有效的准则。试想,若人人能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四句忠恕之言,天下将会是多么的和谐美好!
(四)礼仪
儒家在思想意识上崇尚仁、诚、恕,在言语行为上强调礼仪。《论语颜渊》记: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曾被很多人误解,正确的理解是: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归合于礼,就是仁。如果人人一旦约束自己而归合于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也就是说,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就成了充满仁德的天下。儒家的内在是仁,外在是礼,仁礼相合,方为完美的君子儒人格。颜渊接着又问行仁践礼的具体方面,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看的、听的、说的、做的都要符合礼,切实做个文明礼貌之人。
(五)孝敬
谈人伦美德,孝至为重要,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训。孔子重孝,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出则孝,入则弟。《论语为政》篇连续多章记载了孔子言孝之语,如:
孟懿子问孝,孔子只答无违二字。弟子樊迟不解,孔子详言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父母在世,做儿女的要以礼恭顺侍奉;父母没世,要尊礼葬祭。不要违背礼制。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是以反问的语气说:做儿女的对待父母,仅仅是替父母做些事,让父母吃好喝好,不能算作孝,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让父母打心眼里舒服高兴,虽难,但只有做到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
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当今的人谈到孝,认为能做到养就是孝了。至于狗马等畜生,都能做到养。作为人,在养的同时倘若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狗马等畜生有何区别?人能相养,动物也能相养,人若在赡养老人时体现不出敬来,那么与禽兽有何区别?关键要看这个别字,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孔子的境界高,所以对人在孝的方面相应地要求也高,因此孔子在对待老人方面认为,只做到养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敬,不能停留在禽兽的水准上。
在向学生系统讲述《论语》时,要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讲得通俗易懂。教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