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整体建构下“五自”复习策略的探索
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213200) 朱 敏
总复习时,我们应着眼于“梳理”二字,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网络化、把单一的知识丰富化,帮助学生实现“书越读越厚,而后又越读越薄,最后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绝知此事要躬行”
——提供一条整理的线索,聚零为整,促自我建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常用的复习整理的方法,更需要提高的是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一节总复习课,我给学生上的是一节复习方法指导课。课堂教学中,我以“整数和小数”的内容复习为例,详细地指导学生按“自己回忆,质疑存惑——查找资料,释疑记忆——整理要点,综合联系——自练自评,总结经验”的程序尝试自我复习,学生兴趣浓厚。接着,我“趁热打铁”,将“分数和百分数”的内容复习放在这一课后进行,鼓励学生“照章行事”。这么一来二去,学生从中自然体会到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知识的前后联系,积极地自我建构初步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自我复习的能力。以后每次复习前,我总会提前一天告知学生第二天的复习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复习线索。如复习“数的整除”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幅各概念之间关系的框架图,要求他们能举例说明每个定义的含义、由来、区别和关系;复习“量的计量”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份问题单,如“计量单位有几种?它们之间有关系”“每一类中的每一个计量单位你是怎样理解的”等。
除此之外,复习时还应让目标驱动、榜样驱动、评价驱动等非智力因素有充分的用武之地。我先后在班里开展了“整理本展示日”“复习方法经验交流会”“今天我与同桌互换整理本”“学习小组合作整理”等活动,渐渐地,自我复习、自我建构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厚厚的整理本上,不仅有学生日益丰富的知识,还有他们日益积累的复习经验,更有他们踏踏实实、努力向前的一串串足迹。
二、“百舸争流千帆竞”
——掀起一个互动的高潮,通过多边交流,促自我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教师就不妨放手,让他们“小试牛刀”;有的学生爱挑同学的毛病,教师不妨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辩论活动,让他们辩中有悟。
如复习“分数的分类”内容时,我首先确定了××同学作为主发言人,让他将课前准备好的整理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后,即开始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注意点,结合具体的例子有条不紊地一一讲出来,接下来是其他学生质疑、补充的时间。一生认为有必要强调一点:“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真分数。”我立即肯定了他对所学知识的补充。另一生又说:“我对分数分类的标准和他的不同,我是将分数分成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其余学生略作思考后表示同意。当他说到“分母里含有2和5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室里响起了议论声,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此结论进行讨论、完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一女生得意地说:“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还可以把它分成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和表示分率的分数。”……看着一张张因自信和激动而涨红的脸庞,我喜从心来。看似简单的展示、补充、反驳、肯定,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扩充、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又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后,每提供一个复习内容的线索后,我会鼓励学困生与学优生争做主发言人的资格。在这种“赶鸭子上架”方法的鞭策下,学困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对知识点的表述他们甚至会在课前反复演练,再加上我的指导,最后的掌声自然是属于他们的。久而久之,复习课上学生发言的声音越来越响,发言的范围越来越广,理越辩越明。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
——改革一些练习的常法,追求高效,促自我发展。
1.练习设计的主体应多元开放
即除传统的教师命题的形式外,还可将命题主体的范围扩大到学生自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从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做题经验。于是,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前进行自我整理时收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习题,在每节概念课上我会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共享”环节;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自编三道有价值的习题,以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自编试卷并自练自批,然后将学生自编的试卷装订成册,取名“智慧宝典”,挂于教室的“数学角”内,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这些变化给练习本身增添了新意和乐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自编试卷的改革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主动巩固和深化,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就得到了满足。
2.练习设计的内容应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既指教材,又指学生。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忌小步子练习,宜综合练习;忌“众生平等”,宜循序分层;忌闭门造车,宜放眼生活。
例:右图是小明家刚买的新房平面图。图里的每一小格为1平方厘米,它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