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诗意的中国园林.doc

56阅读 | 2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诗意的中国园林.doc第1页
诗意的中国园林.doc第2页
诗意的中国园林.doc第3页
诗意的中国园林.doc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Spoil溺爱 上传于:2024-07-06
诗意的中国园林 山野村夫 我在《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中说了,中国古典园林可当之无愧地理直气壮地称之为艺术环境。然而,艺术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尽管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最终还是到达不了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尽止的目标。假如真有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不会周而复始地一代代地无端生出许多艺术家来,因为人们只需不断地复制这件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行了,何需这些艺术家们煞费苦心地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中国园林虽说可称之为艺术环境,却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的完美统一,但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与自我表现,缺少了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宣言与霸气;尽管中国人遵循孔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但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们因走不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故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如:谈到山水,人们习惯把它与“风水”联系起来,从而捆绑自己,无法施展;因中国人感性多于理性,如:面对一块太湖石,他们会吟出一大堆像“骨耸云岩瘦,风穿玉窦空”等等之类的诗句来,并以此自我陶醉自我炫耀,正是这种追求意境的享乐的心理驱使,因而他们只注意园林艺术中的趣味性,却忽略了某些应有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如泳池等;还有,中国人太注重传统及权威,因而在雕塑艺术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尽是龙凤狮虎及鬼神之类地落于俗套。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不足,仅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其实,有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它的亮点——正因为中国园林里没有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霸气,使得游园的人能够在有限的人为空间里感悟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就是这个意思,能让人通过眼前的景物徒然生出许多联想许多情感来;因感性多于理性,趣味性多于功能性,使得中国园林较西方园林更能使人深刻地感悟自然,直接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获得身心愉悦;至于雕塑艺术的雷同,即更能代表并体现民族特色,突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经常说,在中国园林里,园林与诗词歌赋及绘画艺术是相关联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与西方园林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园林中多见于天人不一的情与景的相互对立,而中国园林即通过亭台楼阁景墙园门漏窗假山水池园路等等一系列人文景观,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合理地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利用声影光香等虚景,使游人于有限中充分体味无限,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等等深刻的哲理。 诗歌、绘画的意境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的构成,而园林的意境是由实物构成的。中国园林正是通过这种构成,使游客能在眼前有限的物象里仿佛接触到了外界的大自然,从而丰富了人们视觉以外的美感享受。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的运用,苏轼有诗曰:“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戴醇士:“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张宣:“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袁枚在描写“飞泉亭”以外的水声松声鸟声与吟咏声并奏时的“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等等。这些诗句说明,亭是实物,但亭的特点是空,空是虚,即有气的流动,用老子的美学思想来解释——因“道”而生“气”,因“气”而生“象”,因有了气的流动,就能吸收和聚集无限空间的景色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构成中国园林艺术的这些亭台楼阁等实物,除了它们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外,它们最大的价值还在于扩大空间,创造意境,使人产生一种富于哲理的感受。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所写亭子予人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日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通过对亭的视觉感应所产生的感性的意境美感。通过对这种感性的领悟,使他联想出一种理性的深刻的哲理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在写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油。”等一系列对滕王阁的感性的视觉美感后,紧接着,他从中产生了联想,认为在这种意境的美感里,包含了一种深刻哲学道理:“天高地廻,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种对岳阳楼的感性的意境美感的认知,最后得以升华,变成了理性的哲理的深刻的历史感与人生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实物的组合,空间的划分等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最终可使人生出这种艺术意境以外的某种深刻的哲理的感受来——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独特的表现。这种表现,是符合中国民族美感特点的——中国园林是溶合中国民族文化与中国民族审美情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 刚才提到的分景、隔景、借景,这些表现手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也都是为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创造艺术意境服务的。 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使观赏者通过感观,在心理上扩大空间感。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趣味多样化,从而利用观赏者的视觉差,从感觉上认为空间的容量增大了。 借景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享受。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借景的一例。《园治》中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玉泉山的塔,好像颐和园的一部分,等等。像这种借景的例子在中国园林里非常普遍。 在中国园林里,除分景、隔景、借景外,还有框景、镜景、映景等。利用门洞漏窗框景;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因处境逼仄,挂一面大镜子,将对面的假山和螺鬓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这是镜借,也就是镜景;在园中凿筑水池,倒映周边景色,这是映景,也叫映借。 前面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