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

37阅读 | 1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含解析).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野的像你 上传于:2024-06-25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历史第二次质检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8.0分) 1.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 体系发展已成熟 B. 催生了农时观念 C. 与农业生产紧密 D. 适应了小农经济 2. 关于“夏”、“夷”关系,贾谊曰:“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汉书》记载:“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这反映出汉代(  ) A. 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利于思想统一 B. 大一统下的政治环境促进民族认同 C. 黄老学说传播实现了夷夏文化认同 D. 国家统一开始出现了夷夏政治认同 3. 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撰写了《东京梦华录》,其中都城生活描写分为都城日常生活和都城节日生活两类。如“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东角楼街巷”叙述市井商品交易生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坊市制度崩溃 C. 城镇经济出现 D. 市民阶层壮大 4.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据图可知,迁都(  ) A. 根本目的是抵抗蒙古人 B. 巩固了边防和国家统一 C. 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 D. 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5. 19世纪末,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启新洋灰公司等洋务企业,通过转租给商人或增加商股的方式经营,吸引了大量商人投资入股,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材料表明(  ) A. 方式转变决定企业发展 B. 理念更新推动了近代化 C. 入股成为实业救国新潮 D. 政策转变推动投资设厂 6. 针对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多数人共同的问题,且要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社会运动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场争论(  ) A.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改变 B. 促使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D. 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7. 毛泽东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指出,“我们应该采取各种适当方式,争取资产阶级、富农、小地主以及军阀中的中立者,发动并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该《决议》(  ) A. 系统阐述了革命的动力问题 B. 彻底改变了革命的斗争策略 C. 体现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8. 如表反映了1978-1997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 年份 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 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 1978年 77.6% 22.4% 0 1984年 69.1% 29.7% 1.2% 1997年 25.5% 38.1% 36.4%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 企业管理体制不断变革 C.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9. 黑格尔认为:“活跃在希腊民族生活里的第二个元素就是海,地形造成了他们两栖式的生活,他们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漂泊无定,也不像江河流域居民那样安土重迁。”据此可知,古希腊民族的生活方式(  ) A. 促进了自由观念形成 B. 孕育了人文主义精神 C. 推动了民主政治确立 D. 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一系列奢侈品,西欧则指导这些全球性运作并日益集中于工业产出。”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使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 推动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流 C. 加速商品世界性自由流动 D. 促使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1. 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 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 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 革命指导理论已发生变化 D. 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12.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直接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752亿美元,占美国全部货物贸易逆差的46%。以此为由,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出台了多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特朗普的压力下,北美自贸协定已岌岌可危,而新关税措施很可能是压倒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表明(  ) A. 区域集团化受到严重威胁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8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园艺业等新兴农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打破了农业在公共领域发展的障碍……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 ——摘编自张梦醒《论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的繁荣》 材料二:如图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发展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 材料三:“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保持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的良好势头,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贯彻落实。 ——摘编自李奕颖《习近平新时代“三农”观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初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从中国近代180多年斗争史中予以科学定位,把握历史大趋势,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明晰百年奋斗重要意义、传承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树立正确党史观。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自拟论题并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 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又饿”。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进行盐业改革。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基本内容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夺其数而赋于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周县,三十而税一”。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 ——摘编自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同时执行“先欧后亚”战略。日本乘势南下,占领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积极策划控制缅甸,已达到完全封锁中国的目的。为缓解缅北紧张形势,英国要求蒋介石派兵入缅作战。1941年12月3日,中英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以“支援英军确保缅甸国际补给线”为目的,赴缅作战。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和中美混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直到1945年1月,把日军完全赶出国土,3年的滇缅抗战以胜利宣告结束。 ——摘编自王学明《跨越国境线的抗日战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范文澜(1893-1969),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精研传统学术道路,被视为考据学派传人。在北平、天津等学校任教期间,撰写了《文心雕龙注》、《正史考略》等国学著作。抗战时期,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和动员,并参加了新四军。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毛泽东的文章,担任延安马列研究室主任,撰写了《中国通史简编》。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研究。他坚持用历史主义原则评价人物,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历史事件。他肯定劳动人民的作用,提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他的史学思想和学术著作影响深远,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者”之称。 ——摘编自谢一彪《范文澜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文澜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者”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范文澜史学思想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可知,夏代历法记载的是不同月份对应了不同的果蔬、农作物的生长,可见,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C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夏代历法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夏代历法和农时的关系,排除B项; 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可知,贾谊以“头颅”与“双脚”的关系比拟“夏”、“夷”关系,认为天子是天下的头颅,因为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蛮夷,是天子的双脚,因为他们是卑贱的属臣;根据材料“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仁政,天下一统,四夷归附,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大一统下的政治环境促进民族认同,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夏”、“夷”关系,未体现文化政策与思想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未涉及黄老学说,排除C项; 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夷夏政治认同是从汉代国家统一开始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州桥夜市’叙述夜市中丰富的饮食种类......‘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可知,饮食、市井商品交易等是为满足人民需求,侧面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壮大,对市场交易的需求较大,D项正确;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东京一个城市的状态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 宋代坊市制度瓦解,但材料并未强调都市生活的地点变化,排除B项; 东京一个城市的状况无法全面概括城镇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效巩固了其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使明王朝进一步强化对关外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从而巩固了边防和国家统一,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抵抗蒙古人只是是目的之一,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北京缓和了边疆危机,但未解决,明朝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启新洋灰公司等洋务企业,通过转租给商人或增加商股的方式经营,吸引了大量商人投资入股,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可知,洋务企业采取转租给商人或增加商股的方式,体现了洋务派经营理念的更新,从而使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B项正确; 经营方式会影响企业发展,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 实业救国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救国救民,当时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C项; 材料叙述了洋务企业采取转租给商人或增加商股的方式,使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没有反映工厂的开设,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材料“胡适李大钊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和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之一,结合所学可知,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这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占据的份额,不能称之为主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应该采取各种适当方式,争取资产阶级、富农、小地主以及军阀中的中立者,发动并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可知,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C项正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等问题,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 B项错在“彻底”,排除;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而《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发布于1935年12月25日,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如表反映了1978-1997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可知,我国所有制结构从1978年单一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特别是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结果,D项正确; 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是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 企业管理体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