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5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

224阅读 | 10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5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第1页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第2页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第3页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第4页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Word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赋词 上传于:2024-04-15
历史真实存在于历史联系之中 [关键词]义和团,言目排外,具体场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号]0457一6241(2012) 13一0041一05 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线。但是,细节的真实不代表事 件的真实,部分的真实不代表整体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存在 于历史的联系之中,这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那么应 如何体现这点呢?“在中国近代上,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 义和团这样引起过长期的、众说纷绒的讨论。义和团的迷一 样的起源,它的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和暴烈的抗争行为,以 及它同清帝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在国际社会引起的 剧烈震动等,都构成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话 题”。正由于义和团运动的这种复杂性,本文以义和团“灭 洋”的口号和行动为例对历史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 讨 一、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为历史事件“正名”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正名”即概念化,在历史教学 中,为历史事件“正名”就是理解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所具备的内涵外延。理解义和团的“灭洋”,首先应该 厘清所谓“洋”的概念。 “洋”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前期,凡 外来的或与外国打交道的均可冠之为“洋”。义和团所处的 时代,类似“帝国主义”的这种概括侵略扩张性质的概念在 中国还没有出现,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无论官绅,所论 外国侵略之人之事,均以“真”“洋”称呼之。康有为《公 车上书》开篇即称: “塞和款而拒外砍,保杜土而延国 命。”“洋”这个概念的宽泛性必然导致“灭洋”内容的庞 杂性,在义和团的语言逻辑和具体行动中,“灭洋”既有驱 除洋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又有笼统排斥外来事物和 洋人的内涵,两者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材料。如“神助源,义 和团,, 只因鬼子冰中原”“最恨和约,祸国歌民,上行下仿, 民才不伸”“挑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 民俱令避忌“洋”字,如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 “广货',洋布改为“细布””等文献记载。这就需要教师 从历史条件分析两者熟轻识重。在救亡的背景下,“灭洋” 概念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面显然是主流。 二、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考察历史事件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 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都有其发生的具体场景。考察“灭洋”产生的历史场景,我 们就会发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笼章着一种 翡愤、激越的情绪,“灭洋”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反映。 19 世纪末, 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 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 年香 港《辅仁文社社刊》发表的《时局图》赫然显示,长江流域、 东三省、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山东,均处在帝国主义 的虎视鹰眶之下,其劳题日: “沉沉醋睡我中华,那知爱国 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圭分裂似瓜。”形象地描画 了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维新派人士为挽救瓜分危局请求变法。德国抢占胶州湾 后,康有为向清帝上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在上书中, 康有为向皇帝措述了一幅瓜分豆剖、栋折术坏的画图,他十 分清醒地看到,随着帝国主义完成对非洲的瓜分,地大物博 的中国成为列强内侧的目标,“剖割之图,传遍大地,擎画 详明,绝无隐噬”,“此故中国四千年来之变局,以祖宗二 百年来所未遇也”, 所以康有为认为: “故当今日而思图存, 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一般官绅面对危局也主张抵抗。左绍佐是一个普通的 “微末小臣”,他在《上徐桐书》中指出民间做教民,推源 于洋人,示禁于洋货,合乎天理。一个不知名的官员在光绪 二十五年(1899 年)奏稿中亦主张“凡有守土带兵之责者,必 时时准备打战,不使彼族再侵占尺寸之地”,“有洋兵侵犯 乡民,而民团奋力抗拒者,官兵助之”。 底层百姓对外国侵略感同身受,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在 各地草荡。1898 年四川大足余栋臣起事时,发表柳文,指斥 洋人“炉惑我人心,侮诅我朝廷, 把持我官府,占据我地都, 奸淫我妇女,巧取我银钱……焚我行官,灭我属国,既占上 海,又割台湾,胶莱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确狄之横, 未有甚于今日者”,提出“扶清灭洋”“除教安民”“专打 奉教债,不打普通人”等口号,此后,类似的口号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