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

84阅读 | 3收藏 | 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1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2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3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4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5页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案.doc第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记载 上传于:2024-06-08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我国宋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 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图片欣赏“最忆江南好风光” 教师:图片展示的地区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既有小河潺潺、安闲恬适的田园 风光;又有高楼林立、彻夜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风采。那同学们,这是什么地区啊学生:江南地区 教师:不错。那江南地区是否自古以来就比北方发达呢? 学生:不是 教师:那千百年来它又经历了如何的沧桑变迁,在最终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呢?这节课我们就将时光的镜头对准两宋时期,来探索宋代经济的发展。 展示: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师: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三方面的内容“富庶天下看江南”、“万千气象话江南”、“独领风骚赞江南”。首先我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先来看一下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合作探究: 稻花香里说丰年——农业展厅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图画,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1小题图中都有哪些农业生产场景?第2小题图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在此耕作?第3小题图中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耕获图》 教师:这是今天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南宋画家所绘的《耕获图》,画家在作品中给我们再现了宋代江南田庄生产劳动的场景。我们先来浏览一番:这里是庄园的大门,门口有一位长者,他手持竹杖,衣袖飘飘,大家看这打扮是参加劳动的吗? 生:不是 教师:也许他就是庄主吧!正在悠闲的视察着工作;进入田庄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河塘,河塘两边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大家看有干这的,有干那的,十分忙碌(3幅图片);跨过了小桥,我们看到这幅场景,他们在把稻草扎成一座座谷堆状,这又是在做什么?最后这一片茅草棚下,好几个抡起了大锤,他们在捶什么呢?奥,不要忘了,这河塘里还有一个大家伙呢,它又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这幅图进行合作探究,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看一看哪些同学描绘的准确。教师:好,时间到。那位同学找到了第1小题的答案 学生:耕地、插秧、灌溉、收割、脱粒、入仓......。 教师:那农业生产的第一步应该是做什么呢? 学生:耕地 教师: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此时是几头牛在耕地啊? 学生:1头 教师:大家看这是一块汉代出土的画像砖,那时是几头牛耕地呢? 学生:两头 教师:并且耕地的犁是不是也比汉代更小巧了,这说明宋代的牛耕技术比汉代又有了┅提升。生产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灌溉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河塘中的灌溉工具叫什么呢? 学生:┅┅ 教师:是翻车。但是翻车本是北方的一种灌溉工具,怎么会出现在南方的田庄里呢? 学生:北人南迁┅ 教师:刚才同学们除了耕地还讲到了插秧、收割,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何以在同一片田庄里会同时出现“又种又收”的场景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代的复种技术了。 学生介绍复种技术 学生: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为“早禾”“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复种技术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教师:复种技术使土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但是那种农作物能适应复种技术呢?我们来从宋代皇帝的诏书中来找寻答案。 展示: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器不冀,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分给以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教师:诏书中提到了一种高产的水稻,它是┅┅ 学生:占城稻 教师:那从诏书中能看出占城稻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强、稻穗长、无芒┅┅ 师补充:耐旱涝,生长周期短教师:宋朝统治者推广占城稻的种植有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宋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说了这么多,那占城稻的产量究竟如何呢?我们来算笔账 展示:南宋时,江浙地区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川教版《中国历史》注:1.石为重量单位,一石约120斤。2.此时小麦的亩产量为一石左右。 教师:江浙地区上等田一亩能收五六石,就算5石吧,一石是120斤,那这一亩田能收600斤;而此时小麦一亩能收120。由此可见,占城稻的产量非常大。教师:正是由于占城稻的引进,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水稻登上了宋代粮食产量的光荣榜。也就有了后来南宋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只要苏州湖州的水稻成熟了,天下人便都有饭吃了。由此可见,宋代农业生产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教师:下面我们接着探究我们的问题“第2小题图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在此耕作?”大家可以从地势、水资源、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地势平坦,山水相依,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教师:第3小题图中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社会秩序安定,农民的生产劳动安定有序┅┅┅ 教师:那此时的北方呢? 学生:战乱 教师:很好!那大家思考一下,是哪些因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重心南移呢? 学生:(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劳动力。(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除了粮食作物的种植,江南地区还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 教师:棉花的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西瓜由契丹传入中原,到宋代又传入江南地区。除此之外,南方还普遍种植了柑橘和茶树。 小结:总结南方农业成就纤纤玉手弄机杼——手工业展厅类别发展成就集中区域手 工业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教师:学习贵在能举一反三,刚才老师已经引导大家分析了农业发展的情况,那下面请大家自主完成手工业的学习。 教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纺织业的发展成就? 学生: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种类较多; 教师:那集中在哪些地区呢? 学生:四川、江浙、海南岛; 教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制瓷业的发展成就? 学生: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瓷器精美;北宋时,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教师:那制瓷业集中在哪些地区呢? 学生:江西、江南地区;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咱们来具体感受一下宋代制瓷业及纺织业的魅力。 教师:同学们再接再厉,哪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造船业的成就呢? 学生: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船坞;南宋海船规模大,技术精; 教师:说到宋代的造船,那可了不得展示: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打捞出的“南海一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长约30米、宽10米、高4米,载重近800吨。据推断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教师:由此可见,宋代的海船规模非常大。并且还在船上发现了这个东西,它是┅┅ 生:罗盘针,用来指示南北 教师:其实宋代商船还有一项成熟的技术,那就是“水密舱”技术展示:一是可以防止船只破损沉没。因为船舱被隔舱板分成一个个互不相同的独立舱区,从而提高了船只的抗沉性。同时,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也加固了船身,抗波浪打击能力也提高了。二是多个隔舱便于货物的装卸和管理。 教师:宋代的造船不仅技术高而且数量也很多。据史书记载展示:诸州岁造运船,至道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天禧未岁减四百二十一。——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国用》教师:由此可见,宋代造船业不仅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数量也多,所以宋代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教师:由地域来看,宋代手工业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过渡: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宋代商业的发展。 户盈罗绮竟豪奢——商业展厅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宋代海外贸易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