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是第14课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14课、第16课一道构成完整的“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内涵,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课文分引言和正文两大内容。
引言部分,引用西方史学著作和孙中山的话,强调了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正文部分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述了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间接地介绍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通讯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变化的历程。
本课图文并茂,共插入了七幅图,展现了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
课文中还插有一段“学思之窗”两段“历史纵横”,起着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智慧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 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中图片较多,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总的设想是通过图片的展览,配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对图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衡茶吉铁路的有关资料。
2、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之后从学生中选拔展览的讲解员,提出讲解和参观的要求。
3、新课教学:
把交通工具的进步分四个展区。第一展区:铁路交通
展示的图片有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东风内燃机车、韶山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地铁、动车组、青藏铁路、全国铁路交通示意图等。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铁路建设,到“九五”末,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铁路筑路技术新的进步。机车制造技术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铁路的六次提速,尤其是高速列车动车组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
教师提问:铁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担当了什么角色?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二展区:公路交通
展示的图片有:老式汽车,一汽红旗汽车,一汽奥迪汽车、盘山公路、高速公路、长江公路大桥、全国公路交通示意图等。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中国出现,之后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制造厂相继建立;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尤其是山区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大在改善了公路交通状况。
课件展示:城市拥挤的交通图。教师提问:解决城市道路拥挤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肯定有很多可取的建议,甚至还会有不少的奇思妙想,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展区:水上交通。
展示的图片有:木帆船、蒸汽轮船、豪华邮轮。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教师提问: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展区:航空交通
展示的图片:冯如的飞机、老式螺旋浆飞机、现代客机。讲解员讲解图片,并归纳教材的基本知识: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到1949年,中国民航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交通有了较快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教师指出,在航空发展的同时,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