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2学情分析
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润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而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和身体特点恰好与鲁迅的这两篇文章合拍,因此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讨论:快乐在哪里 (二)分析第一部分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乐园”。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乐园。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1】有趣的事物: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蜈蚣的趣味何在?——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以上写的是动物;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2】迷人的传说: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讨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