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对数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培养归纳、逻辑分析能力及数学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1)庄子曰:一尺之杵,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试问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2)假设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2倍?
2.问题1: 如何求出下列各式中的指数x的值? (1).=0.125求x=?
(2). =2求x=?
二、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若=0.125,则 x=?
若4x=2, 则 x= ?
若2x=8, 则 x=?
若1.08x=2 , 则 x=?
2. 引导学生回答
事实上对于(1)中的 3是以为底,幂的值为0.125相对应的数,那么
(2) 是以___为底,幂的值为____相对应的数
(3) 3是以____为底,幂的值为____相对应的数
(4) x是以____为底,幂的值为____相对应的数
三、建构数学:
1.问题2. 以1.08为底,幂的值为2相对应的数x如何表示?
由“相对应的数”—对数(logarithm), 可记 x=log1..082
一般地,如果ab=N(a>0,且a≠1),那么以a为底,幂的值为N相对应的数称为以a为底N的对数,记 logaN=b (其中,a为对数的底数,N为真数)
这样,上述的(1)3=,(2)= log42,…….
2.说明底数a>0,且a≠1以及N> 0的理由.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ab=N(a>0,且a≠1)( logaN=b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57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
(1)=16; (2)=; (3)=20; (4)=0.45.
例2. (教材P57例2)将下列对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