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古曲欣赏
设计理念
教学活动设计理念:打破传统胡音乐欣赏课用媒体试听胡模式,让学生在较真实的音响环境下更好地理解乐曲,了解中国胡民族乐器。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整体感知到分段赏析,并过渡到检测与表现。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胡体系中逐步达到对音乐作品由点到面、由表至里胡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琵琶这门乐器,并能亲耳感受到乐器的音色魅力特点。
2、运用古曲所表现的历史故事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了解乐曲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去感受体会乐曲的分部表现、音乐特点等音乐内涵。
3、通过音乐活动胡检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及对音乐作品胡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1、上课前几天让学生回家看看《垓下之战》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多听多看民族音乐欣赏之类的音乐节目。
2、教师准备琵琶曲,相关的课件资料教具。
教学过程
1、播放琵琶曲,音乐导入(认识琵琶)
欣赏琵琶曲演奏视频,请学生听一听看一看回答: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学生回答讨论。农村孩子很少学乐器,不打断孩子的讨论,让孩子们自己认识。过一会我笑着和大家说:同学们说的很对,这是琵琶演奏的,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门乐器。师出示课件图片,认识琵琶。
我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三组同学分别观察琵琶的外形特征、琴弦及演奏姿势等。
交流结果:A组汇报:琵琶外形像一片叶子,像勺子……B组汇报:琵琶有四根弦,而且粗细不均,粗的弦音要低点,细的弦音要高点……C组汇报琵琶是竖着抱着弹的。
2、初听全曲
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琵琶行》中说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说明琵琶有很强的表现力。那么,琵琶能否表现一个惊心动魄的古战争故事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欣赏主题——《十面埋伏》。
请学生讲述有关该下之战的历史故事:“在公元前202年……”
请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及老师提供的连环画展开想象,认真地聆听乐曲。
讨论:乐曲大体分为几部分?整体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讨论结果:乐曲分为三部分:战前准备、决战场面、战后结果。音乐情绪有:激烈的,有力的,雄壮的,气势磅礴的。
3、分段赏析(教师对重点段落作重点分析)
(1)战前准备:
教师提问:在战前准备的前奏片段,乐曲模仿了什么声音?(教师播放前奏,让学生用心体会。)
学生提出:“好像是在宣战。”“如果是宣战,那么战士们会做哪些准备?”教师提示学生继续往下说。“哦,是战鼓声,一定是战鼓声。”有部分同学马上领悟到。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好,既然大家都已经知道,那谁来说说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想到模仿的是战鼓呢?”A学生说:“乐曲前几声很慢,后来是越来越快。”B学生说:我觉得前面应该是散开的,后边是越来越紧凑了,而且都很有力。我对两位同学的回答比较满意,说“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乐曲正是从力度、速度两方面模仿了战前雄壮的鼓声。下面,请你们尝试在桌面上模仿战鼓的节奏。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桌子上试奏起来,我开始巡视指导,寻找音乐感觉好的同学。我邀请一位敲得不错的同学上台用大鼓演奏,表现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