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摘 要: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保证。优秀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幼儿教师的工作前景和教学成败,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与能力相区别的心理和个性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持是尤为重要的,它将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方方面面,关系到孩子的终生。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心理素质.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与高素质人力资源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科教兴国需以教育为本,幼儿园要承担起为国家,为21世纪培养和输送体魄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一代新人的任务。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抓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幼儿教师是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出生到六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工作人员.因此,教师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健康的心理是开展教育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尤为重要了。
幼儿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个特殊个体,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是什么样子,下面就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作简单论述.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长于获取文化历史成果的学习心理素质、善于将文化历史成果教育化的教学心理素质和将文化素养人格化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教师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专门指导者,应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素养的成熟度。一是应主动帮助学生家长尽可能改善家庭学习环境,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善于协同社区对学生作生活和职业辅导,做学生从家庭、班级走向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的组织,与社区非教学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交往和沟通,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积极分子。第三,教师作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专门辅导者,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履行人类文化传递与人的社会化的指导职能中,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的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实现文化历史成果在学习者身心素质结构中的内化和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人格化。第四,教师作为在文化传递中实施人格社会化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教书、育心、成人”的综合心理素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社会心理学界定: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人格心理品质、教育专业才能和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其中人格心理品质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心理形式,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才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社会文化本质内涵。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地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其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其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对形成健全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与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密切。
二、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 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基本的精神面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兴趣需要、为人处世、从教为师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格。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儿童在幼儿时期并不一定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更多的是行为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教师的威信是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较的。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鉴别,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可以看出,在幼儿人格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它作为一种自觉的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教育影响力,制约着幼儿道德信念体系的形成和道德行为模式的建立。因此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维护和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同时也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性格气质的形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的知识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的确,为人师表,幼儿教师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健全的人格和活泼的个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得到启示;反之,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则会拉远与孩子的距离,甚至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
(二) 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当代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争做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首先要深深地热爱、甚至迷恋教学工作,只有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灵感才会闪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其次,创造型教师应多参与充满不确定性、高挑战性的活动,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借助外力来达到目标。第三,顽强的意志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要将创新过程进行下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古人云,“立大事者,不惟有超常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要成就大批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必须要使其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时,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是重要素质之一。教师要运用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教学实际;同时要不断调查研究教学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实践。反之,如果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必将导致思想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下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教学工作与宏观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联系必然更加密切,教师必须研究宏观教育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 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教师囿于其中,怎样合理调整心态,积极地适应环境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仅要适应坦途的挑战,更要适应挫折的打击。良好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关键问题是怎样面对挫折。首先,幼儿教师应正视现实、淡泊名利,要看到这一职业的崇高和无可替代性,保持心理平衡。其次,如果遇到挫折应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建构一套客观的认知评价体系,不因他人褒贬而或喜或悲,始终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 广泛的兴趣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兴趣是个人对客观事物选择性的态度,是由客观事物的意义引起良好的情绪色彩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儿童的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这对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了解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儿童学习。幼儿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要表现在不断地丰富自己上,更要表现在对幼儿的关注上,表现在积极地探索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需要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上。幼儿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儿童,为儿童所拥护,还要具备一颗“不老的童心”,真正地体会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了解儿童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方式,做到因人施教。
(五)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