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学问大》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以新课程为背景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特点日益凸显并被广泛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的、最有效的发展,以满足解决生活问题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成为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应当相信学习应该站在生活的舞台上,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不能让信息技术的学习脱离生活。
由于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学生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其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会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主题而发生变化,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也各有侧重,因此,许多时候就会出现侧重点过度偏移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受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过度地强调基础知识和学生技术层面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层面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各学科、多层面的立体的教学研究得以展开,以“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网络也相应铺设开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去关注生活细节、体现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尝试。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人体需要哪些营养”、“各种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安排自己一周的早餐”3个环节步步递进来帮助学生了解早餐营养及如何安排早餐等知识,使学生在获取和组织信息的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天天经历吃早餐的过程,因此对于早餐的种类肯定非常熟悉,但对于其中的营养成分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在本课中对“人体营养需求及食品营养”分析上,将采用网络搜索的形式,这对于已掌握多关键字搜索的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生活与学习经验,解释吃早餐对学习和健康的重要作用,并转化为生活经验。
技能目标:通过计算与比较,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培养自己探究能力、调查能力、获取材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自己饮食的兴趣,提高对饮食的研究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身边小事开展科学研究的意识。
难点:利用计算与比较,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采用问题讨论、同伴互助交流等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
七、课前准备
早餐调查情况表、学习卡片。
八、教学过程
片断1:呈现生活片断,把握生活线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课非常开心,早上,老师还顺便在我们的小镇上吃了早点,味道真不错!所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早餐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兴趣!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天早餐都吃了什么。
生:粥、面、鸡蛋、面包……
师:请大家4人一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情况。
片断2:抓住典型问题,关注实际问题
师:通过对大家早餐情况的了解,发现同学们的早餐有的很丰富,有的比较单一,甚至还有不吃早餐的情况,请大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早餐食品品种过于单一,会导致营养不良……
生2:早餐食品应当讲究卫生,否则容易生病。
生3:经常不吃早餐不但营养不够,还更容易得病。
……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各自发表上述自己对早餐的看法和对不吃早餐情况的见解)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比较关心,也有很多同学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老师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一份早餐情况的调查统计表,呈现一些早餐中的问题,并小结一下不科学进 餐的危害,重点归为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的问题)[这个环节对本课主题的深入起了重要作用,学生的思考比较理性和客观,学生的见解得到肯定,并获得了与同学、老师探讨的机会,学生把目光和注意力都转向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体营养问题。]
师:下面请大家使用电脑和网络,联系已有知识,对人体的营养问题作一个网络调查,并根据自己的成果填写好表1。 (教师没有使用如:请使用百度搜索一下或请到营养网上调查一下等要求。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