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

79阅读 | 2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后来别心 上传于:2024-06-27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孔子吗?你去过孔府吗?你知道孔子的那些名言?请说给大家听。 三、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称为“孔圣人”、“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前551至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 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五、细读课文,分析赏析 1. 学习第一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①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③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2. 学习第二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过呢?” (2)这一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 3. 学习第三章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 学习第四章、第五章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2)第四章强调了什么?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 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3)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