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学会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热爱生命。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作家及其文章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的经历?散步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吗?你有什么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课题:6 散步 (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
教师提示:注意“歧”“ 霎”的读音。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7)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9)
(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10、11)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霎时: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朗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朗读要求(出示课件12)
声音洪亮、吐词清楚;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做到抑扬顿挫。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出示课件13)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提示: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文中找出答案,即记叙文六要素。
学生1:时间:初春。
学生2:地点:田野。
学生3: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学生4:起因: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学生5: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学生6:结果:“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14)
教师点拨:概括时,注意语言的简洁与流程。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学生:“我们” 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细读课文,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我”、母亲、妻子、“我”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5)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先勾画词聚再概括,先来看看“我”是什么样的人。
语句出示A:(出示课件15)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学生分析: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语句出示B:(出示课件16)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
学生分析:当“我”的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决定委屈儿子,顺从老人家的想法,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孝顺、善良的人。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母亲是什么样的人。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7)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学生分析:这句是细节描写。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呵护小辈的老人。
教师总结:可见,母亲是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人。
教师:那么,妻子有是怎样的人呢?
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8)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学生分析:从本句可以看出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妻子是温柔、贤惠的人。
教师:最后,来看看“我”的儿子的性格。
语句出示A:(出示课件19)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学生分析:这句话表现出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语句出示B:(出示课件19)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说:“走大路。”
学生分析: 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儿蛮横无理的态度,非常乖巧。
教师总结:这是个天真、聪颖、乖巧、活泼的孩子。
2.从生活中常见的“散步”这件小事上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出示课件20)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语句来分析归纳。
预设: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散步”一事,认识了这家四口人,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往往也渗透着深情的爱,即使产生了分歧,其解决的过程也体现着温馨、和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深化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母亲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味一下作者笔下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21)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散步》一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出示课件22)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2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学生: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24)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教师指导:方法指导(出示课件25)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自己的感情。
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
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学生:本句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26)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学生:此句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说明母亲度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同时也能反映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7)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教师:本句中,“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学生: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补充:“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语句出示5:(出示课件28)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
教师补充:画线句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大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文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