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心境理解诗文含义。
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习古人描写景物的方法。
4.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进一步提高发现、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指导】
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课时安排】
《岳阳楼记》 2课时
《醉翁亭记》 2课时
《湖心亭看 1课时
《诗词三首》 2课时
10 岳阳楼记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1.积累文言实词。
2.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4.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新课教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二)问题探究
1.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形容词,和乐)
和至若春和景明(形容词,和暖,和煦)
(2)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
(4)或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3.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州郡的长官)
(2)百废具兴(“废”,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第一段的叙述交代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交代了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略写,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6.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种效果的?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个“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7.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8.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字所指的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课堂小结】
作者以简介凝练的语言,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胜概,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景,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板书设计】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岳阳楼记 写景:暗 明 先天下之忧而忧
抒情:悲 喜 后天下之乐而乐
议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作者以宏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情,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
【巩固理解】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3.“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