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

230阅读 | 8收藏 | 1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5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6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7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2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3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doc第1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言糙词俗 上传于:2024-06-02
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 古代汉语语法中的特殊语序很多,其中比较复杂而又重要的便是宾语前置。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历来是古汉语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具体宾语前置句式的分析,并结合前人在研究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方面的成就,本文从语法宾语前置和语用宾语前置两个方面出发来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特点。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划分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我们轻松阅读古典文籍,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宾语前置;类型;特点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orders a lot of special syntax, in which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s more complex and important. It has always been a hot research to study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Object sentence in ancient Chines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in this field. It proceeds to analyze ancient Chinese Objects in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both from the aspect of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n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Preposition. Researches on Objects in the anci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e of importance. On the one hand,it can help us make a much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type of Chinese O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n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on the read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ooks, meanwhile, the spreading of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knowledge. Key words: object;types;Characteristics 目 录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4" 摘要 PAGE \* MERGEFORMATI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4" Abstract PAGE \* MERGEFORMATII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4" 一﹑ 语法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1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5" (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3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6" (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3   HYPERLINK \l "_Toc294033557" (三) 介词构成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3   HYPERLINK \l "_Toc294033561" (四) 用结构助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5   HYPERLINK \l "_Toc294033565" 二﹑ 语用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6  HYPERLINK \l "_Toc294033566" (一) “相”构成的宾语前置 7  HYPERLINK \l "_Toc294033567" (二) “见”构成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8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0" (三) “自”构成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9  (四)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1" 出于语感和押韵的需要构成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9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2" (五) 为了强调或变长句为短句构成的宾语前置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9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3" 结语 9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4" 参考文献 10  HYPERLINK \l "_Toc294033575" 谢辞 11  语序是汉语语法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手段。其实不单单是在汉语语法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意义关联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序来表现的。所谓语序,通俗地讲就是指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即便是相同的词语由于排列顺序不一样,所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1]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句子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主语>﹢<谓语>﹢<宾语>其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成份,定语、状语等应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前面。即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的语序构成句子。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特殊语序形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其中尤以宾语前置出现的频率最高。依据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特点,宾语一般是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之后,并受它们的支配,而在文言句式中有些句子的宾语却被提到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宾语前置。我们这里所说的前置,不是把宾语提到整个句子的最前面,而是把它放到支配它的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先秦关于古代汉语的研究中显示,宾语前置的语法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一是疑问代词或否定代词作宾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结合前人对此类现象的研究,在这里我们把受语法条件限制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宾语前置句叫语法前置句;而把为了表达或修辞的需要而构成前置的文言句式称为语用前置句,这种前置往往是出于强调宾语的要求,一般我们把这种前置看成是一种语言运用上的特殊现象。 一、语法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各个类型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是讨论最多、最受关注的一种类型,几乎所有讲古代汉语语法的教科书和著作都对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问题有所探讨。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现象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一种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后”,[2]之后王力对先秦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又加以论述,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最常见,而很少有后置的情况。大家在这一问题上似乎达成了共识,即在古代汉语中,只要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则必须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且把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特定句式看作上古汉语的正常语序,并不认为这种句式是临时的。对于这一问题,近代学者王力、吕叔湘等人重申了马建忠的观点。其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这一规则,在古汉语中并不十分严格,先秦以及后代的著作中都有前置后置并存的现象。[3]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含有否定词“不”、“弗”、“未”、“无”、“毋”、“非”、“否”或由否定性的无指定代词“莫”作主语的句子叫否定句。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谓语动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⑤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秋水》 ①②③均含否定词“不”,①句中的“自”②句中的“余”③句中的“吾”都是代词,分别作动词“信”、“欺”、“知”的宾语,都放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应是:①忌不信自。②古之人不欺余也。③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分别是:①邹忌不相信自己(比齐公美)。②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③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例④⑤均含否定词“未”,其中“之”属于代词,分别作“闻”和“有”的宾语,因此,都被提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是: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之。⑤未有之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分别是:④老百姓不富足而社会可以安定,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⑤不曾有过这种事。例⑥中含有否定词“莫”,作宾语的代词是“己”,它被提到动词“若”之前,正常语序是:⑥闻道百,以为莫若己。其大意是:熟悉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统观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有一类现象需要注意:当动词前面有“能”、“肯”、“敢”、“尝”、“曾”之类的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时,前置的代词宾语位置一般是放在否定词之后、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之前,而不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4] 例如:“未敢忘之”这句话,一般要写作“未之敢忘”,而不能写作“未敢之忘”。“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话的宾语都是由代词充当的,但不是否定句,所以并没有构成前置。而如果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不是放在动词“御”的前边,而是放在表意愿的动词“能”的前边,如《孟子•梁惠王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样的例子还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此邦之人,不我肯顾” (《诗经•小雅•黄鸟》)、“民不足而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通过分析上面的文言句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①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子鱼论战》 ②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三个句子分别含有否定词“不”、“未”、“莫”,都属于否定句,但由于它们的宾语“二毛(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不满足在否定句中构成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不属于宾语前置句。 (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③国胡以相恤?《齐桓晋文之事》 例①中的疑问代词“安”充当谓语动词“在”的宾语,被提到动词前,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呢?例②中的代词“奚”作宾语,受动词“适”的支配,正常的语序是:彼且适奚也?意思是:它将到哪里去呀?例③中的“胡”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受介词“以”的支配,“胡以”即“以胡”,正常语序是:国以胡相恤?翻译为: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通过分析上述例句可以归纳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由代词充当;第二,必须全句是疑问句。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疑问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果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并且全句的一个分句是疑问句,这样也不能构成宾语前置,二者缺一不可。“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前句“吾谁欺?”是疑问句,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乎?”,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全句的意思是: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再如,曰:“奚冠?”曰:“冠素。”前句是疑问代词“奚”作宾语,置于动词“冠”之前;后句宾语“素”是普通名词,不前置。全句的意思是:问道:“戴什么样的帽子?”答道:“戴白色的帽子”。 (三) 介词构成的宾语前置 介词具有动词性,所以它也可以像动词一样构成宾语前置,但介宾短语通常不做谓语,这样它在构成宾语前置时,又与动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5]一般来讲,介词中的“以”和“为”动词性较强,所以它们经常会带前置宾语,而其他介词带前置宾语的情况很少。在现代汉语中,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而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强调介词所借引的对象,介类结构中的宾语常常被提到了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一般都置于介词前 这与前面提到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情形基本一致。例如: ①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传》 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例①的“以”是介词,宾语是“何”,“何以”即“以何”,全句意思是:你是凭借什么来了解燕王的呢?例②中的“以”也是介词,“奚”作宾语,受“以”的支配,“奚以”即“以奚”,意思是: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由于这种现象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累叙。 2.代词“是”作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介词前。例如: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③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兴,是以难也。《孟子•公孙丑上》 ①②③中的“是以”都是“以是”的倒装,“以”解释为“因为”,“是”在这里是“这”的意思,作介词“以”的宾语,为了突出强调宾语而提前。正常语序分别是:①以是区区不能废远。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以是后世无传焉。③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兴,以是难也。 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最为常见,“是以”已经凝固成了固定的形式。在翻译时,可以直接译为“因此”,承接上文原因而来,逐渐具有了一些连词的性质。[6]而“以”作为一个常见而又特殊的介词,不管宾语是什么词性,均可置于宾语前面。据郭锡良先生考察,只在《论语》和《孟子》中,“以”介词的这一特点就表现的尤为明显,《论语》中“以”的宾语前置就有31次,《孟子》中更频繁,“以”用作介词达460次还多,其省略宾语就有229次。[7][8]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像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等,都受到古代汉语中这种用法的影响,往往在翻译的时候,按照“以夜继日”“以一言蔽之”的语序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3.有些介词的宾语是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等名词性短语则会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鸿门宴》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④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①的“东向”即“向东”,“南向”即“向南”,意思是:项王、项伯向东坐着,亚父向南坐着。例②中的“东面”即“面东”,全句译为:顺流向东前进,到达北海,面向东边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例③中的“秋”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被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是:以秋为期。翻译为:把秋天作为约期。例④中的介词是“于”,“室” 和“市”作介词“于”的宾语,为了突出宾语,被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了介宾的倒置(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于室怒,于市色,译为:在家里发怒,在集市上却表现为和颜悦色。 通过对以上三类介词宾语前置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介词构成宾语前置的如下特点: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构成宾语前置。 (2)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一般置于“以、用”前构成宾语前置。 (3)在有些介宾结构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名词性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 (四) 用结构助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里的复指是指在结构助词的帮助下把宾语提到述语之前,从而起到强调和突出宾语的作用。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是”、“实”、“焉”、“斯”、“之为”等。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只是起帮助建立语法关系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也就无法译成现代汉语。这类文言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宾语>﹢<结构助词>﹢<谓语>。例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例①的“何厌”做动词“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它提到动词“有”的前边,并在被提前的宾语“何厌”与动词“有”之间插入结构助词“之”,表示复指。这个“之”也可以理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其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译为:这个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例②中“句读”是动词“不知”的宾语,“惑”是动词“不解”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中间插入“之”,其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如果不了解句子停顿,就不能解除疑惑。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句子虽然含有否定词“不”,属否定句,但其宾语“句读”、“惑”是名词即宾语并不是由代词充当,因此,它并不属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类型。对于例③“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一句中“是”的词性历来多有争议,总体上有指示代词和助词两种说法,这里把它解释为助词,其本身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比较合理。[9]具体理由如下: 1.从助词的语法功能入手来分析   助词的语法作用是在一定的结构中,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或表达一定的语气,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例如: ①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禧公五年》 我们把“今吴是惧”和“今惧吴”,“将虢是灭”和“将灭虢”分别进行比较会发现:宾语前置的句子比一般的动宾格式在表达语气上更强。所以在这里把“是”理解为帮助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以突出宾语,无实在意义的助词更为恰当。 2.在这类句式中与“是”起相同作用的还有“之”、“为”、“焉”、“之为”等结构助词。例如: ①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 ②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假使我们把这里的“为”、“之为”看成和“是”语法功能相同的宾语复指成分,不论是在语意上还是在语法上都比较牵强。所以应把它们理解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较合理。 3.“是”作为助词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过。例如: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子罕》 在《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中把“是”解释为“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 由此可见,“是”作为助词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过了。 这类宾语前置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即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通过“是”或“之”的复指,强调宾语的作用就变得更加明显了。[10]例如: ①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例①中“唯进修是急”就是“急进修”,译为:只好急忙去进业修德。例②中的“惟兄嫂是依”就是“依兄嫂”,译为:只能依靠兄嫂。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唯……是……”格式,使得宾语在句中的地位特别突出。这种特殊的句法形式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成语中的“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利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