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水浒传》前半部分是一部纯粹的英雄传奇。梁山好汉们显示出的肝胆相照、同舟共济、扶危济困、锄强扶弱的江湖义气,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气魄,是他们深受民间喜爱的重要原因。梁山主要人物中,林冲是“逼上梁山”的代表,他做事谨慎,追求安定平稳的生活,被奸徒陷害,走投无路,才手刃奸贼,上了梁山。鲁智深思想单纯,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叛逆意识特别强,对黑暗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是一流顶尖的人物。武松是梁山好汉中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个人英雄意识非常强烈,快意恩仇,有极强的硬汉情结。宋江是《水浒传》中主要人物,他仗义疏财,广交豪杰,未上梁山时有很高远的政治抱负。但他性格复杂:造反与忠君,出尔反尔的自身矛盾,使他不受欢迎。《水浒传》的成功,得益于它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关键词:水浒传 人物 林冲 鲁智深 武松 宋江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物家喻户晓,近年来,随着《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播,水浒人物和故事更是走进千家万户,为大家所熟悉、喜欢。
如果说《三国演义》侧重于描写智慧权谋,是一首智慧的颂歌,那么《水浒传》则侧重描写勇气力量,是一部好汉的野史列传。《水浒传》的中心内容是歌颂造反,它描写了一群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好汉揭竿而起,聚啸山林,反抗官府,反抗强权,敢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在最极致的程度上伸张他们所追求的正义和公道。
《水浒传》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义”字,确切的说,是“江湖义气”,这与《水浒传》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有关,北宋末年,朝廷腐败、皇帝荒淫、贪官污吏横行,普通百姓贫苦无依,只能任人宰割,处于没有人身保障、充满精神屈辱的弱者地位。在有法不能依,甚至是无法可依的社会不公正状态下,民间社会逐渐酝酿、培植出属于自己的群体道德和群体秩序。江湖义气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了在平民社会中涌动的正视人间苦难不平的勇气,和自助自救、自掌正义的强烈要求。可以说,江湖义气是身处社会底层、孤立无援的平民百姓反抗压迫、反抗强暴的精神支柱。梁山好汉们显示出的肝胆相照、同舟共济、扶危济困、锄强扶弱的江湖义气,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气魄,铸就了他们的豪迈精神,是他们深受民间喜爱的重要原因。
《水浒传》前半部分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纯粹的英雄传奇,《水浒传》在古代小说史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正表现在这些好汉的个人传奇中。前十六回林冲、鲁智深、杨志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以及后来的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成为小说中最光彩夺目的章节,这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也是民间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形象。现就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四个典型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一〉善良无辜,“逼”上梁山的林冲
豹子头林冲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人物形象,他是“逼上梁山”的代表,在梁山108将中,真正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再退让,却步步被逼,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了梁山的,惟有林冲。宋江杀阎婆惜,无论如何也是人命官司,浔阳楼题反诗,也是自寻其祸。武松撇开法律,怒杀西门庆、潘金莲,终究是私刑,而血溅鸳鸯楼更是滥杀到无辜。惟有林冲,是真正的无辜受害者,他的遭遇最能体现“逼上梁山”的“逼”字。
1、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追求平稳生活
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身武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妻子温柔美丽,家庭和睦幸福,生活优裕安宁。但是祸从天降,他妻子到岳庙烧香,被“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高衙内看上,林冲的悲剧命运就在这一刻间开始铸定,故事就围绕高俅等人施设种种阴谋毒计,务要害死林冲从而强占林冲妻子而展开,林冲一开始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岳庙里高衙内调戏妻子,他忍让了之,反劝赶来相助的鲁智深说:“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这一次。”这时的林冲是为了息事宁人、保全上司的面子而主动忍让。到了误入白虎堂、身陷囹圄的林冲才如梦方醒,明白了高俅是故意陷害。但他仍然太天真,刺配沧州前他写里一纸休书,并对丈人说:“如此,林冲去得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这时的林冲是被动忍让,既是对妻子的爱护,也是不得已的自全之计。野猪林事件,幸有鲁智深保护,林冲大难不死,但他仍抱着委曲求全的思想,幻想高俅就此住手,有朝一日能“挣扎得回来”与妻子团聚。直到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此时的林冲再也没有退让的余地,郁积于胸的反抗精神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在手刃陆虞侯等三个歼贼后,义无返顾地上了梁山。
2、善良无辜,退让之中不失英雄本色
林冲是一个好汉,他对自己的一身本事颇为自负。他对以高俅代表的蛮横不讲理的恶势力的步步忍让,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无能之辈。当他 听说妻子被人戏弄时,立即跑去,扳过那人就要打。尽管认出是高太尉之子,“先自手软了”,但仍“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其时高俅时徽宗皇帝的宠臣,又是林冲的直接上司,林冲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无可厚非,这往往是善良的软弱群体面对强权时不得不采取的暂时策略。当林冲被发配沧州、命危野猪林时,他的忍让态度不是表明他内心的软弱、怯懦,而是他的善良和轻信。他总是以善良之心度人。在整个林冲的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始终是一个没有行差踏错半步的无辜的受害者,而且在受迫害的过程中,他也始终没有放弃斗争和反抗的意志。当他发现好友陆谦用计骗他妻子时,“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又“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侯”,还在陆家门前“一连等了三日”,并说“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在沧州服刑期间,林冲得知陆虞侯跟踪而至的消息后,他愤怒地说:“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随即去街上买了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陆谦。即使是在退让中,林冲确也不失其英雄本色。
林冲的故事,被《水浒传》置放于各位好汉列传之首,并不是偶然。因为林冲的故事,最直接地通向《水浒传》的主题,那就是好汉们的造反上山,其本质根源正在于那个逼良为盗的黑暗社会。
〈二〉爱憎分明,一流顶尖的鲁智深
鲁智深是林冲的好朋友,最后也上了梁山。鲁智深是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既是一位真正的好汉,又名真正的和尚,拜过师,受过戒,参过禅,最后还真正坐化于杭州六和寺。
1、单纯正直,“义”字当先,一流顶尖的人格
鲁智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思想单纯,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的个人品格,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高尚和纯粹的。中国民间非常赞赏扶危济困的人,而梁山好汉中,真正能够做到毫无个人功利目的帮助别人的,惟有鲁智深。一般人之所以做不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要原因不是缺乏同情心,而是斗不过、惹不起,弄得不好,自身难保。鲁智深对自己的力气、武功充满自信,在准备扶弱锄强时从不考虑与对手掂量分量,也不考虑自己会付出的代价。一出场,他就帮助素不相识的金翠莲,结果丢掉了“提辖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第二次在瓦官寺为几个老和尚主持正义,几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第三次为救助林冲,又丢掉了东京大相国寺的职事。小说中有一句赞语:“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似乎是专为他一人而写。鲁智深有一句话:“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他一出场拳打镇关西救助金翠莲时考虑得细致、周到,保证让她安全离去。林冲被高俅陷害,正是他一路保护他平安到达沧州。书中称赞他“真大丈夫”,做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鲁智深完全担当得起这样的赞誉。金圣叹评价鲁智深时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梁山108条好汉中,鲁智深是一流顶尖的人物。武松也深受大家喜爱,但仔细分析,痛打蒋门神事件暴露出他是非观念不清,血溅鸳鸯楼时更是伤及无辜。这和鲁智深的爱憎分明、高尚无私相比,武松要逊色许多。李逵与鲁智深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在酒楼遇到歌女卖唱,鲁智深是同情地问:“你两个是哪里 ,为甚啼哭?”还慷慨解囊相助;而李逵却是“跳将起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粗鲁的有点过分。鲁智深初到瓦官寺,极度饥饿,就去抢老和尚的粥吃,但当老和尚说;“我等端的三日没饭吃,却在去村里抄化得这些粟米,胡乱熬些粥吃,你又吃我们的。”鲁智深“听得了这话,便撇了不吃”。而李逵在小村店里吃饭无钱付帐,反而拔出板斧,妄杀了一心要投靠梁山泊的店主韩伯龙。作者安排这些相似的情节,一方面突出了两个人物各自的“粗鲁”特色,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不小心看到了人物境界的高下之别。
2、极强的叛逆意识,对黑暗社会有清醒认识
鲁智深的叛逆意识特别强,对生活之中的不幸之事特别敏感,鲁智深的上山不是现实压迫的结果,而是他积极主动地反抗现实的结果。他对现实的污浊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本应维持公道的法律,他不存半点幻想。对恶人郑屠,他不是诉诸法律,而是痛快淋漓地三拳打死,打死后,也不是像武松那样去自首,而是扬长而去,一走了之。对于朝廷,他不存半点信任。他反对招安非常坚决,他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平方腊后,梁山的理想世界已成虚幻。他又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如果说他上山是为了借助群体的力量铲除世间邪恶不平,那么他之所以退出江湖,则是因为他看到在如磐石般深重的黑暗现实面前,所有的努力都无力回天,自己宁愿在清净无忧、与世隔绝的寺院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真实与纯粹。
鲁智深是梁山好汉中为数不多的享有善终的一个,这是作者对他的人格的最后褒奖。
〈三〉快意恩仇,家喻户晓的武松
梁山好汉中,武松的影响最大,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出身微贱,在市井中长大,身上带有强烈的市井气息。他从小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是个孤胆英雄。他有心计,做事谨慎,凡大事,前前后后思量好了,就果断地去做。杀嫂祭兄,在他的故事中最为曲折复杂。知县收了西门庆的贿赂,武松第一次告状失败。他立即丢掉对法律的幻想,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复仇行动。他自己调查案情、审问疑犯、录下潘金莲的口供,然后杀死潘金莲、西门庆,用仇人的头祭奠哥哥的亡灵,最后去县里自首。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县官的袒护也无能为力,罪犯全部偿命。
1、强烈的个人英雄意识
武松的个人英雄意识非常强烈,有极强的硬汉情结。景阳岗打虎,我们看到了武松超人的勇猛和胆魄,还有他强烈自尊的好汉意识。打虎的这段英雄业绩,他经常挂在嘴边。施恩怕他喝醉酒敌不过蒋门神,。他却大笑道:“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岗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显得既从容又胸有成竹。武松把蒋门神打得“脸青嘴肿”,还一边教训他:“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岗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武松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武松当了囚徒,营管要打他的杀威棒,他说:“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重新再打起。我若叫一生声,也不是好男子”,又说:“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全是硬汉子口气,平生不受一点儿窝囊气。他杀了张督监一家,还杀了同时在场的张团练、蒋门神,偏要从死尸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了血,在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豪迈得嚣张。
2、浓重狭隘的个人恩怨观念
武松快意恩仇,个人恩怨观念极重。知县抬举他做了个都头,让他把自己搜刮来的金银押去东京送礼“谋个升转”,武松一口答应:“小人得蒙恩相抬举,妄敢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