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故都的秋 学案.doc

275阅读 | 13收藏 | 13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1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2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3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4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5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6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7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8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9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10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11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12页
故都的秋  学案.doc第13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3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十驹 上传于:2024-07-12
故都的秋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二、背景资料: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联”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细腻(nì) 梧桐(wú) 椭圆(tuǒ) 颓废 (tuí) 驯鸽(xùn) 平仄(zè) 鲈鱼(lú) 萧索(xiāo) 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散文钞(chāo) 普陀山(tuó) 二、字形辨析 椽:一椽 缀:点缀 蕊:落蕊 歧:歧韵 缘:缘分 辍:辍学 沁:沁人心脾 岐:岐山 掾:掾吏 啜:啜泣 芯:灯芯 跂:跂望 喇:喇叭 陪:陪衬 槐:槐树 凋:凋落 嗽:咳嗽 赔:赔款 魁:魁梧 稠:稠密 漱:漱口 倍:加倍 愧:愧疚 啁:啁啾 嫩:嫩绿 蓓:蓓蕾 瑰:玫瑰 绸:绸缪 三、词语释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 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远千里:不认为千里遥远,不怕路途遥远。 四、词义辨析 1.清闲·悠闲 同:都含有“空闲、闲适”的意思。 异:“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指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指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1)神木县投资亿元造福乡亲的八旬老人訾贵林,1993年离休后,他不甘________,抓住神府煤田大开发的机遇,兴办煤矿企业。 (2)他会在早晨骑山地自行车进行锻炼,聆听清脆的鸟声,在胡桃树、枫树、橡树和山核桃树中间________地散步。 2.幽远·悠远 同:都含有深幽的意思。 异:“幽远”是(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指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1)望着那________的夜空,他又回想起那________的童年,因为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2)当年读《再别康桥》,总觉得酸——什么河边的金柳是晚霞中的新娘,什么在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总爱仗着自己情感丰富的语言,把一个世俗之地渲染得宛如天堂。然而我真的误会徐志摩了,甚至连他,都不能够完全描绘剑桥那种宁静________的华美。 3.萧条·萧索 同:都含有“无生机”的意思。 异:“萧条”指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微,不景气。“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 (1)对于春天的感觉一向寥寥,我更喜欢秋风沁骨的寒意,冬雨敲窗的落寞,感慨于它们的________和寥廓,似乎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2)即使是在全球性经济________的背景下,包装饮用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答案:1.(1)清闲 (2)悠闲;2.(1)幽远 悠远 (2)幽远;3.(1)萧索 (2)萧条) 课文解析 一、要点赏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北国之秋特有的品格,也抒发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秋“清”“静”“悲凉”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能,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2.语言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如下面两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课时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钞(chāo)  一椽(ch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ā)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夜的草原是这么________而安详。 ②四面是________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③夜幕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________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 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生动的笔触表现出北国的秋________、悲凉的特点。 A.宁静 静寂 安静 清静 B.幽静 安静 宁静 寂静 C.宁静 平静 幽静 清静 D.幽静 平静 安静 寂静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6.对下面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是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9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7.“落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引自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段主要写了槐树的什么?还写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住所的话 郁达夫 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枕上。 ②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③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地缓步着,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微,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干的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④至于有山有水的地方呢,看看云容岩影的变化,听听大浪啮叽的音乐,应临流垂钓,或松下息阴。行旅者的乐趣,更加可以多得如放翁的入蜀道,刘阮的上天台。 ⑤这一种好旅游,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连有必要的事情,非得上北平上海去一次不可的时候,都一天天地在拖延下去,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⑥而每次喝酒,每次独坐的时候,只在想着计划着的,却是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和这住宅周围的点缀与铺陈。 ⑦若要住家,第一的先决问题,自然是乡村与城市的选择。以清静来说,当然是乡村生活比较得和我更为适合。可是把文明利器——如电灯自来水等一一的供给,家人买菜购物的便利,以及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合计起来,却又觉得住城市是必要的了,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可是乡土的观念,附着在一个人的脑里,同毛发生于皮肤一样,丛长着原没有什么不对,全脱了却也势有点儿不可能。所以三年之前,也是在一个春雨霏微的季节,终于听了霞的劝告,搬上杭州来住下了。 ⑧杭州这一个地方,有山有湖,还有文明的利器,儿童的学校,去上海也只有四个钟头的火车路程,住家原没有什么不合适。可是杭州一般的建筑物,实在太差,简直可以说没有一间合乎理想的住宅,旧式的房子呢,往往没有院子,顶多也不过有一堆不大有意义的假山,和一条其实是只能产生蚊子的鱼池。所谓新式的房子呢,更加恶劣了,完全是上海弄堂洋房的抄袭,冬天住住,还可以勉强,一到夏天,就热得比蒸笼还要难受。而大抵的杭州住宅,都没有浴室的设备,公共浴场呢,又觉得不卫生而价贵。 ⑨所以自从迁到杭州来住后,对于住所的问题,更觉得切身地感到了。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需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草地中间的走路,总要用白沙来铺才好。四面若有邻舍的高墙,当然要种些爬山虎以掩去墙头,若系旷地,只须植一道矮矮的木栅,用黑色一涂就可以将就。门窗当一例以厚玻璃来做,屋瓦应光钉上铅皮,然后再覆以茅草。 ⑩照这样的一个计划来建筑房子,大约总要有二千元钱来买地皮,四千元钱来充建筑费,才有点儿希望。去年年底,在微醉之后,将这私愿对一位朋友说了一遍,今年他果然送给了我一块地,所以起楼台的基础,倒是有了。现在只在想筹出四千元钱的现款来建造那一所理想的住宅。胡思乱想的结果,在前两三个月里,竟发了疯,将烟钱酒钱省下了一半,去买了许多奖券,可是一回一回地买了几次,连末尾也不曾得过,而吃了坏烟坏酒的结果,身体却显然受了损害了。闲来无事,把这一番经过,对朋友一说,大家笑了一场之后,就都为我设计,说从前的人,曾经用过的最上妙法,是发自己的讣闻,其次是做寿,再其次是兜会 ⑩可是为了一己的舒服,而累及亲戚朋友,也着实有点说不过去,近来心机一转,去买了些《芥于园》《三希堂》等画谱来,在开始学画了,原因是想靠了卖画,来造一所房子,万一画画,仍旧是不能吃饭,那么至少,我也可以画许多房子,挂在四壁,给我自己的想象以一顿醉饱,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一个计划,若不至于失败,我想在半年之后,总可以得到一点慰安。 10.从文章内容看,作者所说的“洁净的小小的住宅”是一所怎样的“住宅”?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理想的住宅”的渴望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开篇点题,作者说自己“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但接下去却又不写自己怎样期望“住所”、营造“住所”,而是宕开一笔,把思绪引向年轻时“喜欢旅行”。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结尾处写作者卖文不足,又想卖画,但卖画也未必能济事,于是又把思绪往深处推进,画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做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