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
2.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是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
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6段)阐明中心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5段,第二层是第6段。
3、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
(1)道理论据: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2)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5、作者是如何阐述第一个分论点的?
首先,论述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然后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最后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作者是如何阐述第二个分论点的?
首先,归纳总结前几段所论证的内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提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然后,作者举清代大学问嘉戴震质疑《大学》的事例,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证明观点。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三、深入分析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嘉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