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

88阅读 | 3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5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8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9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10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doc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二十忌十七紧 上传于:2024-05-24
19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本文作者顾颉刚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出示课件1)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出示课件2)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出示课件3)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出示课件4) 教师总结: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19 怀疑与学问(出示课件5)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谁吗? 预设:(出示课件7)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议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8)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预习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9)  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0)  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1)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2)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出示课件13) 教师提示: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要求在课文中找。 (学生自主寻找,然后抢答。) 学生:中心论点是“学则须疑”。(出示课件14) 教师追问:那么,分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分论点一,是“怀疑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学生2:分论点二,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教师追问: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5)  教师总结: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分论点是证明总论点的。 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出示课件16) (学生仔细阅读本文,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提示:文章开篇引用这样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生总结:引用名言,提出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 教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结合句义来分析,看看论点与引用学者的名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学生1: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学生2: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 教师补充: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其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出示课件18) 教师点拨:论证方法中,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几种是比较常用的。另外还有不太常用的,如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和理论论证。 论证是指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对其加以证明,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个证明。 教师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证明“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师生分析,教师指正。) 预设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出示课件18)  预设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19)  预设3: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出示课件20)  教师总结: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21) 教师:同学们,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2) (学生默读本段,然后分析归纳。) 教师点拨:本题表面是分析段落的作用,事实是论证思路的分析,同学们可以从本段与上下段之间的关系和论证思路方面分析即可。 预设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预设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预设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教师指导: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出示课件23、2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出示课件25) 语句展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生分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总结上文。 教师:那么,“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呢? 学生:提出下文论点。 教师总结: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出示课件26)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出示课件27) (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1:示例: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预设2:示例: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治学者,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把握本文主题和论证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出示课件29)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应该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去分析能否前后对换。 预设: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0)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