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改良了蒸汽机;哥白尼不盲从前人之说,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发现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的,那么怀疑和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板书: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二、助读学习,介绍作者、背景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结合课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大屏幕出示:
1.作者简介。
作者
顾颉刚
生卒年
1893—1980
字
铭坚
籍贯
江苏苏州
评价
历史学家。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作品风格
语言简洁朴实,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代表作品
《史林杂识》《顾颉刚读书笔记》《中国当代史学》等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最初也是由“怀疑”而来。他用这种“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其水平和成果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这也使他终成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就是他对后人的真情告白。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师:请同学们自主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并尝试回答大屏幕中的问题。阅读过程中可以圈点批注,将心得体会标于文旁;标好段序,为下一步领会文意和理清论证思路做准备。
大屏幕出示字音字形: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凶险(xiǎn) 视chá(察) 轻信(qīnɡ) 虚妄(wànɡ)
mánɡ(盲)从 折扣(zhé) 流俗(liú) mò(墨)守 停滞(zhì) 不ɡōnɡ(攻)自破
腐草为萤(fǔ) 辨伪去妄(wànɡ)
步骤(zhòu) 懒惰(lǎnduò)
2.点拨思考,探究论点。
(1)师: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预设: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2)师: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大屏幕出示: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点
论题
定义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
有待于证明的命题,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要求
正确、鲜明,有针对性,符合科学真理
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形式
一般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句
一个短语
位置
位置灵活,可在标题、开头、结尾,还可在文中
一般在标题或文章开头
举例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
说勤奋
(3)师:根据上面的内容可知,论点和论题是有区别的,同学们在判断议论文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接下来,我们分析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预设:
开篇引用名人名言,强调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引出文章的论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探寻分论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2)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先自主分析,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反馈。
预设: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事前经过一番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小结:同学们解答得很快,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对,抓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本文中,如果抓住了第6段开头的过渡句,第(1)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以,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议论文,要学会这种技巧。
2.明确关系。
师:明确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我们再来探究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屏幕出示: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定义
对论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后所形成的观点、看法、主张,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
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要求
议论文一般呈“金字塔”结构。总论点放在金字塔的顶端,下一层是支持总论点的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不矛盾、不重复,合在一起能完满回答文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梳理脉络。
师: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学们再跳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学生诵读课文,圈画中心句,并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预设: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白了如何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了文章的层次和结构,了解了怀疑精神的内涵。课下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怀疑精神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
课后再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难点)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1.探寻论证。
师: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这些论证方法,并分析探究其作用。
预设:
引用论证
①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名言,其经验之谈既是论点,又是论据,颇具说服力。
②第5段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进行阐释——“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和迷信”,强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举例论证
①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②第6段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对比论证
①第5段中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说理,阐述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②第6段中的“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反面说理,然后从正面说理,阐述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③第6段中的“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进行推理,阐述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小结:作者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在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时,根据大家所说,概括出回答此类问题的模式:
论证方法+具体内容(事实或道理)+方法特点+论证观点。
2.补充论据。
师:试着从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和读过的中外名著中,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论点补充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每种论据至少补充一个。
学生尝试。
预设:
(1)道理论据。
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③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2)事实论据。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用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几乎同时落地的实验,揭开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②16世纪之前,“地心说”在欧洲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16世纪,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通过长期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并为后来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存在错误,但他的大胆质疑却推动了天文学的变革。
③20世纪50年代初期,二十多岁的陈景润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在研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时,对一个地方产生了怀疑。他大胆质疑,反复推论,在确定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它利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后,主动写信给华罗庚,指出错误,得到了华罗庚的肯定与赏识,最终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三、梳理脉络,理清思路
1.师:明确了观点和材料,以及作者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大屏幕出示:
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
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进行分析。
首先找出话题(论点),然后分析如何引出(提出)论题(论点);接着找出论据、论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