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

292阅读 | 14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1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2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3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4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5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6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学案(含答案).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别爱我了 上传于:2024-06-19
第五单元 18 怀疑与学问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论证方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人的真情告白。 三、导读理解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段:“学则须疑。”——张载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冶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递进 4.引用两则名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引用两则名言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两则名言同时又是论据,使文章开头显得厚重。 5.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6.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7.第5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明确: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8.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 内容上:“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的论点。 9.第5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明确: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10.第6段“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明确:“一切”从范围上进行限制,意思是“所有”;“常常”是频率副词,意思是“经常”。这两个词语用在句中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善于怀疑、辩论、评判、修成过去学者的学说。通过这句话,作者概括了“怀疑”的精神,提出了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1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第4段举对“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说法的追问这两个例子,具体论述了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浅显易懂。 (2)第6段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具体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岀来的”,同时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从而进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 12.试举出文中的一些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使论证更有力。 (3)第6段引用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虛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