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

58阅读 | 2收藏 | 1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2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3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4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5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6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7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8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9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0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1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2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3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4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5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6页
自考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无恨无爱 上传于:2024-06-17
教育学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质的规定 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栋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劳动 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三)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育目标)——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 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功效 (一)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三)创作型人才培养 、教师——了解自己 第一节 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一)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2.敏感性,3.移情作用,4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2非权势,3.积极相待,4.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 (四)教育的期待 二、教师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 一、教师的“教员”角色 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六、教师的“父母”角色 七、教师的“榜样”角色 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 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十一、教师角色冲突 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系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 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六、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学生都有那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 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 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 (一)气质差异和教育 (二)性格差异和教育 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表现 (一)工作关系,(二)人际关系,(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改善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1.父母(P)态,2.成人(A)态,3.儿童态(C)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瞭望教育环境 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好的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堂内的环境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影响,教师的期望效应 第二节 首席教师——家庭教师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先主性,多雄性,3.密切性,4.统一性,5.深刻性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三节 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面和程度 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 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体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二)通讯联系,(三)召开家长会,(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五)举办家长学校 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课程机构 第一节 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 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一)课程要素的演化 (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二、课程的结构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一)学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二)活动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2.隐性课程的结构: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 隐形课程的特点: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 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 (三)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 (四)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内外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一、教学计划:(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教学大纲 三、教材 1.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目标的叙写 、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一)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提出教学目标,(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五)指导学生学习,(六)注意学习表现,(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学习迁移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二)形成技能,(三)培养智能,(四)发展个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