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质的规定 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栋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劳动
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三)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育目标)——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
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功效
(一)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三)创作型人才培养
、教师——了解自己
第一节 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一)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2.敏感性,3.移情作用,4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2非权势,3.积极相待,4.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
(四)教育的期待
二、教师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
一、教师的“教员”角色
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六、教师的“父母”角色
七、教师的“榜样”角色
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
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十一、教师角色冲突
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系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
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六、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学生都有那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
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
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
(一)气质差异和教育
(二)性格差异和教育
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表现
(一)工作关系,(二)人际关系,(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改善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1.父母(P)态,2.成人(A)态,3.儿童态(C)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瞭望教育环境
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好的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堂内的环境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影响,教师的期望效应
第二节 首席教师——家庭教师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先主性,多雄性,3.密切性,4.统一性,5.深刻性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三节 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面和程度
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
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体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二)通讯联系,(三)召开家长会,(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五)举办家长学校
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课程机构
第一节 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
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一)课程要素的演化
(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二、课程的结构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一)学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二)活动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2.隐性课程的结构: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
隐形课程的特点: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
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
(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
(三)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
(四)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内外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一、教学计划:(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教学大纲
三、教材
1.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目标的叙写
、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一)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提出教学目标,(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五)指导学生学习,(六)注意学习表现,(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学习迁移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二)形成技能,(三)培养智能,(四)发展个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