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1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265阅读 | 12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1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2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3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4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5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6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7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8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9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0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1页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爱上你喜欢你 上传于:2024-07-14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 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时间是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具有激励作用 具有评价作用 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5、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一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及作用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 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四)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在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五)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三节小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四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1.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 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一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 第三 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