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

289阅读 | 13收藏 | 12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1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2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3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4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5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6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7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8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9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10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11页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doc第12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2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小可爱我的小可爱 上传于:2024-06-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和深沉的悼念之情。 2.了解马克思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二)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马克思的照片,让学生去认识,点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后,让学生谈谈对马克思的认识,怎样评价马克思? 既然马克思功绩卓著,他的去世你会有什么感触?通过文章去了解。 (二)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悼()词  估量 () 芜()杂   豁()然开朗  嫉()恨诬()蔑 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给()予答复  2、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 第一部分(1)  悼念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二部分(2-7)  评价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 (三)研究探讨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 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 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用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 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还不到两分钟” 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永远”、“睡着”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 情的表现。 (2)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 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四、课堂小练习 从以上对马克思一生主要成就的梳理与总结,你一定感悟到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坚定意志、斗争精神、坦荡胸襟……哪一点最令你感动,那么,请你动动手写下来你最真实的想法,写一篇随笔,150字左右。 . 学情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再加上本文语言凝练庄重,所以学生可能会不大感兴趣;另外,高一学生刚刚接触高中语文教材才一个学期多一点,基础还不是太牢固,所以对文章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高一六班作为普通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都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步步设疑,环环紧扣,一直引领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标。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整体而言,课堂效果一般,仅仅是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了悼词的基本特征,课堂气氛较沉闷,个别学生表现优秀。 一、存在问题 1、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充分 虽然学生回答问题时抓得很准确,个别同学回答也很精彩,但从始至终,没 有一个同是自愿站起来主动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出来的。这也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上课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总是得着老师来叫,被动的参与答题。 2、课堂预设较强 由于是到外校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充分,所以在上课之前,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较为深入,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则略显不足。所以也就导致在上课过程中,问题的预设性较强,而学生能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够。 3、部分学生照顾不够 整节课下来,学习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但是明显前面的学生回答要比后面的学生要多很多。由此也可看出来,后面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被老师所忽视。或者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容易犯顾及一面,失其旁边的错误。 二、改革措施 1、强化生本观念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接受课堂上老师想给予他们的知识,这个是任何学科教学都追求的一个目标。我觉得,当下,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调动与指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起来。只要我们强化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相信课堂教学肯定会出现越来越热闹,越来越高效的结果。 2、认真研究学情 任何课前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个明确的了解。相类似的文章学生有没学过,作者学生了不了解,学生上课哪方面比较感兴趣等等,都是课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所谓备课,一方面是备课文,一方面是备学生。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很对。 教材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板块——“英明与事业”的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两篇文章都是演讲稿,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的实用文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写的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识演说词这种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思想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但本文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且许多句子很长,一些经济学的术语较难理解,所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