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和深沉的悼念之情。
2.了解马克思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二)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马克思的照片,让学生去认识,点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后,让学生谈谈对马克思的认识,怎样评价马克思?
既然马克思功绩卓著,他的去世你会有什么感触?通过文章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