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1—4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恩格斯不忍心直接使用“死”之类的字眼,而是用“停止思想了”等比喻马克思的逝世,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悲痛的心情。
B.“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事实,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为下文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他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张本。
C.恩格斯说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主要是为了表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马克思逝世之突然,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惋惜和遗憾。
2.第二段写马克思逝世的影响时,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这样写的原因是 ( )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写起。
3.选文第五段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请概括“两个发现”的具体内容。
4.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语言运用。
5.将下面的散旬改写为整句。不得改变句子原意,字数可略有增减。
来到马克思的故居,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著作的各种版本,我们对马克思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十分敬佩,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令我们十分景仰。
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房间有一扇可以俯瞰公园的宽大窗户,光线很充足。在壁炉的两边,靠墙放着装满书籍的
书柜。在壁炉对面的窗子的一边,有两张桌子,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书籍和报纸。在房间正中间光线最好的地方,是一张非常朴素的小写字台,还有一把木头的安乐椅。在这椅子和对着窗户的一个书柜中间放着一张皮沙发,马克思有时躺在这上面休息。
(1)上面是材料中介绍的房间陈设的平面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处分别是什么家具?
(2)上面这个示意图与材料内容有一处不符,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30字。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做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