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