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
一、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内容。(3分)
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4分)
前一个“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个“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4分)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3分)。
4.说说开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5.闻一多先生前后期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请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4分)
第一问:他的卓越、伟大、言行一致,是始终如一的。第二问:闻一多先生面对强大的敌人英勇无畏,他用行动感染了后人,他用言行一致教育了后人,他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感动着后人,教育着后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只有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③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训子帖》)
【注】 ①膝下:指父母跟前。②汩(gǔ):沉,淹没。③忝(tiǎn):辱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2)及鲁肃过寻阳 经过
(3)然今遣汝者 派遣,使离去
(4)力改故习 旧的,原来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分)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2分。关键词:更、刮)
(2)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2分)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喜爱学习,已经没有可以指望你的道理。(2分。关键词:即、好)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示例】 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吕蒙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通过博览群书,可以了解历史,获得教益。(2分)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①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②不想日夜督促儿子;③儿子在家没有朋友,不能增长见识。(2分)
【解题思路】 通读【甲】【乙】两文,分别筛选关键语句,根据关键语句的语意解答。【甲】文关键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乙】文关键句:“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3分)
【答案示例】 都在规劝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3分)
【解题思路】 了解两篇文章的大意,分别概括其写作目的,然后分析出共同点。
【参考译文】
【乙】如果你喜爱学习,在家里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喜爱学习,已经没有可以指望你的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是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想日夜督促责备你,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离家求学。如果你到了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习惯,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只和在家里一样。以后回来,本领跟原来一样,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邻故友呢?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要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出行,千万要努力。
三、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选自《意林》,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点拨:写奶奶做的“送老衣”表现了奶奶的手巧,与题目中的“指尖”有关系;写“我”看到“送老衣”而感到心酸,体现了“我”对奶奶的爱和在乎,“我”不希望奶奶离开,而这种爱正来源于奶奶给予“我”的“温暖”,这些都与题目有关。
2.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8分)
(1)“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1)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2)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2)假装发怒,是奶奶不愿孙女为自己花钱,也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到幸福的高兴之情。
点拨:本题考查对词语与人物情感的理解。理解词语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其语境义,再理解出所表现的人物情感。
3.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5分)
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注意按题干要求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句,所以首先可确定其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这句话运用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奶奶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表现出“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能永伴“我”身边的美好愿望,点明文章的中心。
4.文章以《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4分)
①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奶奶用手给“我”准备食物、给“我”缝制玩具、为“我”挠痒痒,奶奶的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②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③表现了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④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点拨: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与对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字面与深层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本文标题中的“你的指尖”指的是奶奶的手,由“奶奶的手”引出“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回忆又都是围绕奶奶的“手”展开的,并以此表现出奶奶对“我”的关爱。所以本文的标题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全文的中心。
四、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2分),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2分)。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哪两种描写?(4分)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每点2分)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4分)
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2分)。“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2分)。
4.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它是如何表达的。(4分)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1分),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1分),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1分)。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