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

177阅读 | 7收藏 | 11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1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2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3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4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5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6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7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8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9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10页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教学设计.doc第11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1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美味的你 上传于:2024-06-23
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 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初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理解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深意,探究人文精神内涵。 阅读课文和相关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拓展并适度深化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 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古希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及其影响。 难点: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观点。 教学形式 由于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所以本课主要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灵”和“教坏青年”两项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此之前,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普罗塔哥拉则被以“不敬神明”的罪行逐出雅典,放逐西西里岛,途中遇难。两位古希腊的思想家都被冠以相同的罪名“不敬神”!那么他们“敬”什么呢?体现了什么精神呢?这种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希腊,共同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从而快速融入历史情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教学 一、走近“人文精神”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能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文解字,解读课题,试着给“人文精神”下个定义呢?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塑造健康、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设计意图:说文解字,厘清概念,解读课题,便于学生初步了解“人文精神”,为下一步探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做好准备。 古希腊人是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呢? 材料一:公元前7世纪以前,希腊人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简单地归结于一个以宙斯为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家族。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材料二:公元前7—前5世纪 “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泰勒斯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 ——赫拉特利特 材料三:公元前5世纪中叶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以上三个时期,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希腊人的思考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于是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从神的范畴发展到自然的范畴,再从自然的范畴发展到人的范畴。 二、追寻“人文精神” 最先把研究领域由神和自然界转向人类的是一些被称为“智者学派”的学者们,普罗塔哥拉便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1.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人相信,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众神统治着整个世界,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但是公元前5世纪,一些被称为“智者学派”的学者们却把研究方向由“神”转移到“人”。 (1)智者学派的产生 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可以在诉讼法庭上据理力争,可以在剧院里演出自己的剧本。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这样,一个智者运动就在希腊应运而生了,而雅典则成了整个希腊著名智者聚集的中心。 ——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 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回答: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奴隶制经济更加繁荣,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高峰。由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更多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自信心日益增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卓越地论辩口才,而智慧和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要能言善辩就需要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现实的需要,呼唤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认识哲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2)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约前481—约前411)和伯里克利(前495—前429)是挚友,是伯里克利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他的主要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一观点呢? 材料一:普罗塔哥拉曾说:“一阵风刮来,对于正在挨冻的人来说觉得是冷的,而对不挨冻的人则不是。” ——[德]帕普罗特尼:《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材料二:“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 ——普罗塔哥拉 材料三:“这是一句伟大的话。” ——黑格尔 (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认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普罗塔哥拉对神有着怎样的态度?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黑格尔所说的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认为人和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 材料二中,普罗塔哥拉虽然没有直接否定神的存在,但对神已经存有怀疑之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伟大之处:普罗塔哥拉已经把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从神的身上、自然物的身上转移到人的身上,让人处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肯定了人,把人和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一切的准绳。在社会生活中,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合理与否,也应该以人的判断为尺度,当人们觉得某种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这就为改革找到了辩护的理由。这一命题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的选择,这就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材料,分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意义,认识智者学派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是依据自己的“个体”需求作为判断事物标准的尺度,这样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呢? 创设情境:“普罗塔哥拉悖论”(半费诉讼) 普罗塔哥拉在收授弟子教人打官司时订下合同,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毕业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再交付另一半学费。学生欧提勒士学成后一直不肯替人打官司,当然也就不交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决定起诉他。 普:如果你在此案中胜诉,你就应按合同约定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就必须按法院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老师您错了,这场官司无论胜负我都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胜诉,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根据合同中我第一次出庭胜诉才付学费的约定,我也不必交付学费呀! 请根据“普罗塔哥拉悖论”,谈一谈“人是万物的尺度”有何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就导致意见纷起,各持一端,自以为是,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公约和公德,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一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想怎样就怎样,社会就乱套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对人的影响。面对雅典社会的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苏格拉底便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行了修正。 2.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有“思想力”呢?苏格拉底说,要有思想力,就需要具备知识和美德,有了知识才能涵养美德。他认为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而“善”包括勇敢、正义、智慧等美德。 创设情境:克雷洛夫预言《熊和隐士》 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好朋友。隐士在林间睡着了,熊在一旁守护他,为他驱赶着蚊蝇。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去。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师生互动: ①熊的这种行为是“善意”还是“恶意”? (善意) ②既然是善意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熊的无知) ③这个预言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主张?(“美德即知识”,有知识则有思想力,没有知识,甚至无法行道德,无知便是罪恶!) ④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谈一谈,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意义? 预言中的这只无知的熊,就好比雅典泛滥的民主之下的那群无知的公民。他们缺乏知识,却参与政治生活,以民主的形式做一些傻事,城邦制度日益衰颓。“美德即知识”观点的提出,就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人怎样才能理性思考,拥有“美德即知识”呢? 创设情境: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 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遗憾的是,格劳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决定开导这位青年。 苏: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格: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苏:那好极了。倘若目的能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家庭扬名,为祖国增光;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格劳孔窃喜。 苏:但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格:正像你所说的。 苏:是不是让税收增多,让城邦先富裕起来;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等等。 格:没考虑,不清楚。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管! 苏:国家人口多,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倘若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苏:难道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 格:那怎么办呢? 苏:你看看现实中凡受到尊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如果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就应当努力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处理事务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获得所期望的目标。 格:我懂了,我还是先去学习吧! ——摘编自“百度百科” 引导学生从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中,感受苏格拉底这位知识“助产士”是如何追求理性的。即不认知自我、不承认无知——认识自我、承认无知——获取美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每个人的内在灵魂,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来自于自我认识,还与教育紧密相关。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诡辩”技巧,而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深处的善。 请学生归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