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
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初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理解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深意,探究人文精神内涵。
阅读课文和相关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拓展并适度深化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
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古希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及其影响。
难点: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观点。
教学形式
由于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所以本课主要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灵”和“教坏青年”两项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此之前,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普罗塔哥拉则被以“不敬神明”的罪行逐出雅典,放逐西西里岛,途中遇难。两位古希腊的思想家都被冠以相同的罪名“不敬神”!那么他们“敬”什么呢?体现了什么精神呢?这种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希腊,共同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从而快速融入历史情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教学
一、走近“人文精神”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吗?我们能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文解字,解读课题,试着给“人文精神”下个定义呢?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珍视,对塑造健康、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设计意图:说文解字,厘清概念,解读课题,便于学生初步了解“人文精神”,为下一步探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做好准备。
古希腊人是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呢?
材料一:公元前7世纪以前,希腊人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简单地归结于一个以宙斯为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家族。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材料二:公元前7—前5世纪
“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泰勒斯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
——赫拉特利特
材料三:公元前5世纪中叶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以上三个时期,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希腊人的思考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于是古希腊人对世界的认识从神的范畴发展到自然的范畴,再从自然的范畴发展到人的范畴。
二、追寻“人文精神”
最先把研究领域由神和自然界转向人类的是一些被称为“智者学派”的学者们,普罗塔哥拉便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1.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人相信,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众神统治着整个世界,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但是公元前5世纪,一些被称为“智者学派”的学者们却把研究方向由“神”转移到“人”。
(1)智者学派的产生
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可以在诉讼法庭上据理力争,可以在剧院里演出自己的剧本。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这样,一个智者运动就在希腊应运而生了,而雅典则成了整个希腊著名智者聚集的中心。
——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
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回答: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奴隶制经济更加繁荣,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高峰。由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更多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自信心日益增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卓越地论辩口才,而智慧和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要能言善辩就需要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现实的需要,呼唤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认识哲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2)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约前481—约前411)和伯里克利(前495—前429)是挚友,是伯里克利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他的主要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一观点呢?
材料一:普罗塔哥拉曾说:“一阵风刮来,对于正在挨冻的人来说觉得是冷的,而对不挨冻的人则不是。”
——[德]帕普罗特尼:《西方古典哲学简史》
材料二:“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
——普罗塔哥拉
材料三:“这是一句伟大的话。”
——黑格尔
(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认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普罗塔哥拉对神有着怎样的态度?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黑格尔所说的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认为人和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
材料二中,普罗塔哥拉虽然没有直接否定神的存在,但对神已经存有怀疑之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伟大之处:普罗塔哥拉已经把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从神的身上、自然物的身上转移到人的身上,让人处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作用。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肯定了人,把人和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一切的准绳。在社会生活中,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合理与否,也应该以人的判断为尺度,当人们觉得某种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这就为改革找到了辩护的理由。这一命题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的选择,这就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材料,分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意义,认识智者学派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是依据自己的“个体”需求作为判断事物标准的尺度,这样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呢?
创设情境:“普罗塔哥拉悖论”(半费诉讼)
普罗塔哥拉在收授弟子教人打官司时订下合同,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毕业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再交付另一半学费。学生欧提勒士学成后一直不肯替人打官司,当然也就不交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决定起诉他。
普:如果你在此案中胜诉,你就应按合同约定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就必须按法院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老师您错了,这场官司无论胜负我都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胜诉,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根据合同中我第一次出庭胜诉才付学费的约定,我也不必交付学费呀!
请根据“普罗塔哥拉悖论”,谈一谈“人是万物的尺度”有何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就导致意见纷起,各持一端,自以为是,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公约和公德,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一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想怎样就怎样,社会就乱套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掌握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方法。
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对人的影响。面对雅典社会的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苏格拉底便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行了修正。
2.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有“思想力”呢?苏格拉底说,要有思想力,就需要具备知识和美德,有了知识才能涵养美德。他认为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而“善”包括勇敢、正义、智慧等美德。
创设情境:克雷洛夫预言《熊和隐士》
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好朋友。隐士在林间睡着了,熊在一旁守护他,为他驱赶着蚊蝇。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去。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师生互动:
①熊的这种行为是“善意”还是“恶意”? (善意)
②既然是善意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熊的无知)
③这个预言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主张?(“美德即知识”,有知识则有思想力,没有知识,甚至无法行道德,无知便是罪恶!)
④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谈一谈,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意义?
预言中的这只无知的熊,就好比雅典泛滥的民主之下的那群无知的公民。他们缺乏知识,却参与政治生活,以民主的形式做一些傻事,城邦制度日益衰颓。“美德即知识”观点的提出,就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人怎样才能理性思考,拥有“美德即知识”呢?
创设情境: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
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遗憾的是,格劳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决定开导这位青年。
苏: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格: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苏:那好极了。倘若目的能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家庭扬名,为祖国增光;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格劳孔窃喜。
苏:但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格:正像你所说的。
苏:是不是让税收增多,让城邦先富裕起来;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等等。
格:没考虑,不清楚。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管!
苏:国家人口多,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倘若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苏:难道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
格:那怎么办呢?
苏:你看看现实中凡受到尊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如果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就应当努力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处理事务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获得所期望的目标。
格:我懂了,我还是先去学习吧!
——摘编自“百度百科”
引导学生从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中,感受苏格拉底这位知识“助产士”是如何追求理性的。即不认知自我、不承认无知——认识自我、承认无知——获取美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每个人的内在灵魂,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而知识除了来自于自我认识,还与教育紧密相关。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诡辩”技巧,而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深处的善。
请学生归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