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背诵指导研究
背诵,自古有之,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而诵读则是提高背诵能力的利器。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出世,古诗文选篇增加,意味着学生的背诵篇目增多。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背诵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背诵指导策略,促使学生乐背、爱背、记得牢。
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背诵教学的著述卷帙浩繁,要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很困难。在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中,有关“诵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诵读”的历史发展、内涵特征。其次,“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归因分析。再次,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诵读的内涵特征
背诵,古称“讽”,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早在周朝,吟诵诗歌就是学校里的必修课。荀子说:“始于诵经,终于续礼。”孔子说:“诵诗三百。”《孟子》:“诵其诗,读其书。”韩愈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是只读书不讲解,号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汉语字典》对“背诵”一词的解释为凭记忆诵读。《辞海》的解释为记熟文字,不看原文念出来。张心科在《论诵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中尝试将“诵读”定义为:一种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声音与意义的有机结合,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用说话的语调读白话诗文的读的方式。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口诵”与“心惟”结合、反复以及语体和文体的区分等。综合上面几种释义,背诵应该离不开两大基本要素——记忆和诵读。
二、诵读教学实施现状和归因分析
中学古诗文背诵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诵读兴趣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考试只考几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古诗文,与其背那么多古诗文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在数理化方面,对古诗文背诵比较抵触。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诵读的习惯,不会自觉阅读。尤其是针对古诗文诵读,更是寥寥无几。学生背诵兴趣的缺乏是影响古诗文背诵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陈薇薇在《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培养初探》中,提出古诗词背诵需要兴趣,提出了一些培养初中古诗文背诵“真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其次在诵读时间方面。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诵读时间很少,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即便古诗词课堂上都会诵读,但是当学生正尽兴的时候,因为教师要把握总体课堂时间,便戛然而止。诵读的形式也很少,主要有齐读、分性别读、录音范读,教师的范读较少。教师的垂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现在一些教师还是不愿意下功夫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诵读指导也主要集中在音准上,对于练气、练声等指导较少,很少注重情感体验。
再次,学生的诵读目的不明确。在古诗词课堂上,学生诵读多遍,然而诵读效果依旧不理想,这是因为个别教师并没有在学生诵读之前明确诵读任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对诵读认识存在偏差,并不把诵读当成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二,教师范读少,学生缺乏专业的诵读指导。第三,考试只考查默写题,很难考查到学生的诵读能力,像停顿、音准等考查难度大。
三、诵读教学策略
笔者阅读文献发现,对于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观念、方法、指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