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背诵指导研究
背诵,自古有之,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而诵读则是提高背诵能力的利器。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出世,古诗文选篇增加,意味着学生的背诵篇目增多。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背诵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背诵指导策略,促使学生乐背、爱背、记得牢。
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背诵教学的著述卷帙浩繁,要做一个全面的描述很困难。在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中,有关“诵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诵读”的历史发展、内涵特征。其次,“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归因分析。再次,语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诵读的内涵特征
背诵,古称“讽”,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早在周朝,吟诵诗歌就是学校里的必修课。荀子说:“始于诵经,终于续礼。”孔子说:“诵诗三百。”《孟子》:“诵其诗,读其书。”韩愈说:“口不绝于六艺之文。”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是只读书不讲解,号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汉语字典》对“背诵”一词的解释为凭记忆诵读。《辞海》的解释为记熟文字,不看原文念出来。张心科在《论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