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国内尚无确切的统计。
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损伤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低下,慢性心力衰竭存在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半个世纪以来,对心衰的发生、发展及 预后因素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其基础病因从高血压、瓣膜病为主转为以缺血病性心肌病为主;对病理机制的认识从心脏的前后负荷加重致心脏过劳转为认识到心脏的重塑、神经内分泌(交感神经和RAAS)的过度激活是明显加重心肌损伤、心室重塑、促进心衰进程的启动因素,其激活程度也是影响预后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1 对心力衰竭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病名,但早有一些与此相关的一些证候的详细记载,并将其证治分属于胸痹、心悸、痰饮、水肿等病证范畴。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医学界已认识到心力衰竭是一组综合征,有其固有的病理机制合临床特点,遂在中医整体观念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展开了对其病因机制和辨证论治的研究,总结出辨证和方药运用规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