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声慢》为例开展的大语文教学
陈曼丽
一、前置作业——心中有她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解读《声声慢》,我们必须对李清照和她的词作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安排了这样的前置作业:
1.收集李清照闺中、初嫁、留守、亡夫、南渡时期诗歌,留意各个时期诗中流露出的生活情绪。
2.查阅相关资料,以年代为顺序,观察各个时期生活变迁与相对应时期作品情感变化的关系。
3.留意“淡酒”、“黄花”在李清照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二、课上品读——词里见她
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对《声声慢》中的词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加以音乐入境,学生能更细致地领悟此情此景此人。
以大语文观“一个轴心四个结合”(即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将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为指导,我们把课上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为品读。具体分两步走:
1.自由诵读,无论学生读到什么,教师不加干涉。
2.听配乐朗诵,走进易安的世界,展开对易安居所、易安容貌、易安生活情景的想象。
学生可做出这样的想象:她,一袭轻纱漫卷,倚靠着亭栏,眺望着远方。花容已逝,难掩沧桑,明眸不皎,满溢情难。淡酒黄昏,秋雨梧桐,浓稠不化,唯有将这残年、残情寄与秋雁、黄花。好一个亡国亡夫、风烛残年的孀居女词人。
三、课中评说——词外寻她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管课内,很少管课外,更少顾及社会;课内也往往是只管语言文字,忽视语文表达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状态,从往昔沿袭下来,很少改变。”这堂课我们不仅要管课内,还要管课外,我们要通过课内课外的联系,建构一个学生自己的“李清照体系”。我们设置的如下问题让学生结合前置作业进行探讨:
1.李清照为何要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词人手中的“酒杯”,眼里的“花”在不同时期表达了什么不同的情感?
学生以材料的形式佐证自己的猜想:
1.日趋落魄的人生,幸福和悲苦都来得太强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年轻时家教不苛,可见她的自由不羁与娇憨欢乐。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初嫁,夫妻恩爱,情投意合,生活甚为惬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青州七年,留守之作。由于李清照不守礼节,婚后和婆家关系并不好,加上无子嗣,为救父亲求救公公赵挺之,落得“炙手可热心可寒”的地步,与丈夫的关系也日渐疏远,那个赵明诚还有了她以外的她。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是南渡之后,夫死国亡之作,她后来改嫁他人,可惜别人只是看上了多年来收藏的金石画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