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声声慢》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结构思路,把握思想内容。
2、通过诵读及分析,体会运用叠词的好处。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几好处。
4、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思路,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2、通过诵读及分析,概括段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几好处。
4、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寻觅( ) 凄惨( ) 乍暖( ) 将息( ) 憔悴( )
2、重点词语解释
(1)寻寻觅觅:
(2)憔悴 :
(3)怎生 : (4)了得 :
(5)敌: (6)次第:
3、相关知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 ,宋代词人,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
南渡后: 。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上片主要是写:
下片主要是写:
2、写作特点感知
(1)叠词的妙用 :
(2)借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
【思考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探究:
。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探究: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
。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
。
5、本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用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这是为什么?
探究:
。
6、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分析此句手法之高妙。
探究:
。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哽咽(yè) 咽喉(yān) 吞咽(yàn) 因噎废食(yē)
B.暮霭(ǎi) 纤弱(qiān) 歼灭(jiān) 暴风骤雨(zhòu)
C.了得(dé) 将息(jiàng) 更改(gēng) 更上一层楼(gèng)
D.纵然(zòng) 寻觅(mì) 甘霖(lín) 休戚相关(qì)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
C.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么)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词中主要是通过哪些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4、为什么词人见到“雁过也”就“伤心”?
5、举例说明这首词在语言上的特点。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永 遇 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①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③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④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6、上片四个画线句均近似口语,从中可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试结合语境,作简要解析。
7、下片今昔对照,反映作者晚年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窘困。试结合上文,简析下片画线句所展现的心理活动。
(三)语言运用
8.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
祖国的语言,灿烂,宝贵,美丽,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 , ;有汉魏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