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小学低年级数学“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当代小学生心理的变化, 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法
已让路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课堂。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教学设计、实践作业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正所谓*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之前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将学生改造为"好
知者",若要让其成为上等的*乐知者",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
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乐于学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一、快乐教学法的会义
快乐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感到幸福和满意。快乐教学,就是遵循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掌握
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1894 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产生的。在
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法即,在快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心情愉悦地求知, 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是说, 小学数学应该教得快乐学得快乐!
二、快乐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情绪是一种能够对智力活动起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人类内心深处的喜欢、热爱、激情等情绪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力
量,激发着人们产生信心和勇气去探索问题、面对困难,而消极的情感如民恨、
悲伤、 抑郁、愤怒等,会阻碍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活动。同时,情绪对人的感知、
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活动具有调节、组织的作用。 综上所述,积极
快乐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勇于探索,主动求知,加强记忆,并尽可能地延长兴趣。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 教育要唤起学生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
肯定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正
是基于快乐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而提出的。
三、快乐教学法的实施
《一) 快乐的教师
实施快乐教育,教师是第一站,是快乐的传递者。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善,情绪更易受到外界影响,热悉的
权威人物及周围其他一些人的表情、情感表达方式对他们的情感表达会产生很大
的影响。
这些权威人物可以是父母、老师、祖父母等孩子经常接创到的一些成人。作
为教师,我们快乐,学生就会快乐; 我们烦躁,学生就会焦虑。就像陶行知先生
说的: 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
都藤恨他,那是难免有和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
所以,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实施快乐教学,使师生彼此收益。特别是进教室前,
要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有利于学习
信息的积极反馈。有了快乐情绪,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行为,宽容学生的问题-
快乐自己,感染学生,我们能够做到!
(二) 快乐的课党
这是实施快乐教育的载体
等美纽斯主张课堂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怎样才算是快乐的课堂呢? 如果把
课堂比作一杯水,那枯燥乏味的课堂就是白水,经过精心设计、充满智慧和童趣
的课堂,就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喝的酸酸研甜的水。快乐的课堂应该是
充满智慧的,要能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热六
工、创设情境,明晰问题 古今中外,无论那种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
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
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
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往往
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趣味性的情境。而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 它的
个主要特色就是"情境串教学",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题材,创设"情境审”,
每个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也可以根
据自身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
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
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和猜想,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强问题意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
的参与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
发,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合学生亲身
经历学习的过程。 自主探索就是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利用教师提供
的学习资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
学的知识。教师应坐在"学生的板县"上,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做旁观者,这
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激励、点拨学生进行探索。探索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数学
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
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之间、小组
之间、师生之间或人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
目的,是全体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