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悲歌余华活着解读摘要余华是九十年代最杰出的先锋派作家他以其冷静的叙述笔调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余华对人的存在与生命进行不断的探索在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描写死亡血腥苦难暴力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隐喻象征的世界裸呈出或许并不为世人所认同的世界荒凉的本质这是一个充满了苦难的人性恶的世界无论是写人性恶还是写人性善都是余华小说人生苦难主题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面对苦难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无论是写善的温情还是写恶的残酷均不过是人生存在的状态其中最根本的乃是对人的存在的生命本原的探讨关键词微笑悲歌余华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斗争史老人的亲人相继离去直到他惟一的孙子也走了他买了一头垂危的老牛从此二者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的活着是一个结局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一苦难与死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苦难的主题和死亡叙述模式是余华小说的两个基本的叙述方式这是两个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苦难是以死亡为终结死亡是苦难的前奏死亡深化了苦难苦难点缀了死亡苦难与死亡在活着中表现得最为深切也最为痛彻活着中的苦难既漫长又沉重其中的人物就象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福贵的一生多次面临亲人的死亡除却母亲外每一个都是他亲手埋葬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连眼泪都没有了连诉说死亡都成了无感情的麻木风霞因哑病曾一度失去了她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生活权利二喜的出现或许给她带来了短暂生命中的片刻欢乐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最让人读之泪下的是有庆十三年短短的岁月对他来说是无尽止地忍受饥饿和贫穷因为饥饿他不得不以喝池塘水充饥因为贫穷他不得不每天光着脚丫跑着去上学当通向城里的小路上再也不见哪个跑来跑去的小男孩的时候活着把人生的苦难写到极至此外象家珍春生二喜甚至队长老全凡是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完全幸福的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兜头罩下来无法预测无法逃离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与苦难主题相伴的是死亡叙述模式活着是讲人生存在的故事的有生存必然就有死亡因而活着也是讲述死亡的故事的死亡是存在主义哲学十分重视的一个概念是行而上学的作品中也就充盈着死亡与生存的思考活着中的死亡虽然有时候也带着一种宿命感然而死亡的起因却是随意性的偶然性的无须任何理由的人的生命是毫无怜惜的小说中描写死亡的次数有十次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老全死在战场龙二被枪毙有庆抽血被抽死风霞难产而死家珍病死二喜被夹板夹死苦根被豆子噎死在接二连三的死亡中福贵有九次亲眼目睹七个是他亲手埋葬无论人如何挣扎最终难免被死亡将了军多次重复死亡给小说蒙上一层浓重的悲哀无论作者如何以中途转换叙述的方式来淡化悲哀仍给人以极大的恐惧与哀伤死亡与苦难人类生存中不能承受之轻尽管苦难象原罪一样如影随形尽管死亡也不可预知尽管人活在苦难的纠缠和死亡的恐惧中但是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并且代代延续那么人是如何面对这种生的困境呢二英雄已死俄狄浦斯精神的消失随着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随着小说的表现对象从英雄向凡人的转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均开始关注凡人的命运遭际和情感体验于是英雄成了传说中的神话崇高的俄狄浦斯精神也随着往日的英雄烟消云散了然而人生命运的无常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仍然是萦绕在凡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活着是讲平凡人的一生的命运的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渺小到世界不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有所缺失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以某种超常的斗争获得某种永生而在于生命过程活着中福贵并没有因周遭的亲人朋友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感到恐惧也没有因此产生反抗或沉沦而是仍按他一贯的生存方式而生存着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战胜老人的生存信念他仍要像以前那样活下去尽管他自己或许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活着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种行而上学的思考是他所不具备的他所知道的是他还活着生命仍存在且还要将延续下去或许在不知的明天他也将离去然而今天他还活着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活着这件事在人活着这一过程中坚强勇敢乐观等一系列为了活着本身而做出的反抗和斗争在福贵看来或许他不懂得也就是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身份地位使得他并不理解什么是所谓的伟大的品格尽管他无形中具备了这种品格因而他从来没有认为他是伟大的在这里给人以心灵震撼的俄狄蒲斯精神消失了人的隐忍与坚强以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方式默默存在着人并不伟大而是一个渺小的活着的存在物就如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的局外人中当一场史无前列的瘟疫笼罩在小城的上空的时候当瘟疫的魔爪伸向所有人的时候当城市里的所有人包括医生对此事默然的时候只有里厄医生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了一切并在此过程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妻子当有人说他很伟大的时候他说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伟大他只是在履行一个医生最起码的救死扶伤的责任福贵也是如此他不懂得什么是所谓的伟大的人格他只知道他是一个人一个还活着的人那么他也要履行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继续活着既然人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要做好活着这件事做一个称职的人那么人如何面对活着本身福贵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承担隐忍三陨落与克服西西弗斯精神的诞生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众神而被惩罚不停地把一快巨石推到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来众神认为没有什么比从事无用而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当崇高的俄狄浦斯精神成为遥远的回忆的时候人就是上帝抛入凡间的西西弗斯终生从事无望而又无用的劳动加缪说他西西弗斯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就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描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样人因为对生的热情他必须承受生命赋予的无限的磨难与痛苦承受生命的职责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一个人一旦作为自我而存在他有生的权利并承担生的后果这是一种本能的选择老全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家珍说福贵我不想死这个死也要活着与我不想死中包含了对生的热忱为了这种热爱他们必须付出代价必须忍受更大的痛苦忍受种种磨难忍受漫长人生中无望而又无用的劳动在西西弗斯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到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定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斯看到巨石在几秒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到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如果人生也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一样做着无望的机械运动山顶那几秒中的快乐是瞬间幸福的象征而山脚则是苦难的深渊那么人的一生可看做是一个长长的直线幸福和苦难就是这条直线上忽高忽低的抛物线命运一会把你抛到幸福的顶点一会又把你堕入苦难的深渊而且幸福是片刻的而从苦难的极底点向幸福的至高点的移动却是长期的福贵的一生中就是这样一个不停的循环运动当他还是一个阔少爷的时候或许他是幸福的尽管是一种没什么深切内容的浅层次的幸福当他失掉产业而一贫如洗的时候生活就滑到抛物线的底点且在这里长期徘徊当他从战场逃回家的时候他是幸福的但是马上面临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时候他又开是从从苦难到幸福的运动中有庆的死把他又深陷到一个深渊风霞刚成亲时的一段日子他是幸福的但是当风霞死后更大的一连串的灾难又来临了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孤寂地生活着尽管如此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样福贵没有逃避因为这是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必须承担必须为生活的热情而承担生的责任这是西西弗斯精神的精髓人生或许也是不断承担的过程在输光家产以后福贵爹说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不还债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一句自古没有还债的道理使得福贵爹这个老地主的形象一下子感人起来即使处于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也要遵守一个人的责任不是逃避而是承担再如福贵本人当他从富有跌到贫穷的深渊的时候他没有逃避随之而来的苦难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来开始辛勤耕作并孝敬父母心疼妻子和女儿老长工长根因为他无家可归福贵对他娘说苦也要把长根留下我们每人剩两口饭也就养活他了因为他知道长根的今天是他昨天造就的他有责任和义务家珍是城里的小姐但她嫁给福贵后就承担起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即使在福贵一家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时候尽管她完全可以逃避甚至她曾一度被父亲接走但是最终她仍然义无返顾地回来了在活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做父亲的有父亲的责任做母亲的有做母亲的责任做女儿的有做女儿的责任有还债的责任有养家的责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这种责任而在这承担的过程的背后则是隐忍生的隐忍苦的隐忍痛的隐忍正如余华自己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或者冯至在伍子胥中的一段话可作为人生存的最好解释因为一段美好的生活不管是为了爱还是为了恨无论是为了生还是死都无疑这样一个抛掷在停留中坚持在陨落中克服四生存与幸福西西弗斯应该微笑哈姆雷特曾经有一段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活着这部书为迷惑的王子做了最好的解答即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笑是喜哭是悲死亡是痛苦活着是幸福这是矛盾统一的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全部余华曾在活着日文版自序中提到一些意大利学生问他为什么您小说活着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轻微分界在那里余华的回答是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于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这就是说活着不是讲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一个人的经历与感受经历是横向的与时间有关感受则是这横向的时间长度个体纵向感受的深度经历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感受是在事件基础上人的思想内涵活着的事件是一系列的死亡也就是余华所惯用的死亡叙述模式在这事件上形成的人的思想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活着比死幸福活着在讲多次死亡的同时也讲述了人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我们可以看到在死亡面前他们极力挽留自己的生命老全身体坐起来说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说福贵我不想死家珍在床上说春生你要活着他们之所以强调生在极端的条件下仍坚韧地活着并以此抗拒死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无论如何艰辛比起死来终究是件幸福的事情福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抱着活着的信念一方面是为了和家人团聚一方面是对生活本身的热枕他说家珍说的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家珍不想死是因为她想每年都能给福贵做一双鞋子他们有选择生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死的权利在万不得已将死的时候也以一种乐观从容的心态面对死亡这种乐观从容源自于他们对自己一生的毫无遗憾对生的满足以及所谓的幸福家珍将死的时候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做人能做到这样我也该知足了你还得好好活下去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很塌实家里的人全是我埋葬的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俄狄浦斯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经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这句说话是神圣的加缪如是说西西弗斯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快巨石上的每一个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砂矿惟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到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小康堕入困顿的悲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争经历过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贫穷和饥饿经历过青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子丧女壮年丧妻老年丧孙一个人一生所能遭受的苦难他都经历了但是余华说在旁人眼力福贵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余华又说他自己的创作受美国一首民歌老黑奴的启示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活着的故事是对往事的回忆也就是故事时间是过去的而讲述的时间是现在的是福贵暮年的时候一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人用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语调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愤怒没有痛苦甚至还偶尔穿插一点小小的幽默这是让人感动的就象书中所说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几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应该认为福贵是幸福的活着是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平淡的中国汉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读完活着后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去舔尝故事的凄楚想洞彻活着的意义参考文献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页商务印书馆年加缪西西弗斯神话漓江出版社年版活着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社年版第页特塞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见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年文学理论基础页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年月王永午等余华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见中国青年报余华灵魂饭见页我的写作经历词语的力量南海出版公司年月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