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

73阅读 | 3收藏 | 19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4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5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6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7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8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第19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9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曾患抑郁 上传于:2024-07-12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2. 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 A. 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B. 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 C. 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D. 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 3. 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 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 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 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4. “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钟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 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 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 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 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 5. 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晚明书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主顾可能给得更高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 A. 画家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文化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 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 D. 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6. 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 A. 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 B. 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 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D. 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7. 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  ) A.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 B. 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 C. 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 D. 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8. 如图所示为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据图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  (注:1担=50千克) A. 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B. 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 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 D. 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9. 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  ) A. 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 B. 民间力量瓦解了对华禁运 C. 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 D. 厦门经济特区的雏形初现 10. 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 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 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 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湖流 D. 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11. 修昔底德是忠诚于雅典的雅典人。他在其著作中记载,当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时,雅典军队便很快征服了该岛,并屠杀了所有处于兵役年龄的男性,将女性和孩子卖为奴隶。修昔底德的记载表明当时(  ) A. 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 B. 希腊城邦已转向帝国形态 C. 法律未能约束权力滥用 D. 士兵的公民身份观念强烈 12. 10-12世纪的学者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 B. 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 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D. 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13.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表,据表可知(  ) 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A. 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 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 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 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14. 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纺织品对欧的输出从每年平均11386千磅减少到10153千磅,对美国的输出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从17040千磅降到13246千磅。这体现了(  ) A. 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 B. 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 英国殖民霸权已经旁落 D. 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15. 如图为1933年的苏联宣传画,画上配文的译文为“我们将扩大托儿所、儿童教育设施和工厂厨房的建设。劳动妇女是国家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此画作表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有所调整 B. 经济建设需求变革社会关系 C. 积极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D. 五年计划侧重教育基础设施 16. 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主张苏联加强与印度、日本、朝鲜和印度支那国家的联系,同年7月至8月,尼克松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声称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美苏(  ) A. 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B. 冷战重心转移至亚洲 C. 围绕中国进行博弈 D. 竞相主导区域一体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 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 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袁世凯继承历代修史惯例,于 1914年开设清史馆,馆中执笔者多数是清朝遗老,他们对清末革命运动或不予记载或视为乱臣贼子,且自民国以后只用干支纪年,1927年至1928年,经张作霖拨款,《清史稿》陆续刊印。1930年,国民政府宣布禁止销售《清史稿》。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稿说略》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学界围绕《清史稿》展开讨论。1931年,孟森批评《清史稿》缺漏“建州卫”,指出清朝先世为建州卫,与明朝存在附属关系。力图历史地论证东三省的归属。1934年,容庚认为历代史书多有舛误,国民政府却唯独禁售《清史稿》,即使与古代专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 ——摘编自周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材料三 20世纪,有部分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美国学者先后提出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以往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在中国史学界引发轩然大波,质疑之声四起。2002年,为了编写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型清史,国家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开启新编《清史》工程,全书计划3000万字,共计92卷。 ——摘编自王俊义《郭影秋与清史研究和清史编纂》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所持态度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的角度分别对孟森和容庚的观点进行解释。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新编《清史》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德国哥廷根大学被誉为“数学的麦加”,每年都有大批高水平数学博士毕业。但是,即使如约输•冯•诺伊曼这样已在集合论方面小有名声的科学才俊,也只能充当汉堡大学数学系的编外讲师。20世纪30年代,上述形势更趋严峻。1933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截至1935年底,已有44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同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援助德国流亡学者紧急委员会,优先营救德国数学家难民,并通过美国数学学会将他们迅速安排到大学里的研究岗位。1935年后,迫于美国本土数学家的力,基金会和数学学会的营救速度放缓,往往只能营救一流水平的数学家,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德国数学家库朗在纽约大学创办了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涵盖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统计和概率论等研究方向,其研究团队中成长出了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彰显了巨大的成效,研究所也被誉为“世界应用数学分析之都”。 ——摘编自李工真《20世纪“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洲际转移》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德国数学家移民美国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数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谈谈启示。 20. 有观点认为,“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罗伊斯金币,约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属今土耳其地区》克洛伊斯王所铸的椭圆形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之一。在此之前,吕底亚使用形状、重量、纯度不一的块状金银作为支付媒介。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发行于公元前305年至前281年,在亚历山大死后约40年由其部将利西马科斯铸造于土耳其,是已知最早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像上的公羊角源自他自称是“宙斯-阿蒙神之子”。  明代纸币,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字样,字下方有象征皇权的龙纹,这张纸币面值一贯,原到上可兑换1000铜线,但明代宝钞发行15年后,面值一贯的宝钞只能兑换250枚铜钱。1428年,明政府废止了宝钞。  八里尔银币,发行于1573年至1598年,是铸于南美波托西地区的西班牙货币,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八里尔银币被西班牙用于购买亚洲的丝绸、香料、茶叶、瓷器,过量的八里尔银币的流入,在欧洲和亚洲都引发了通货膨胀。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货币与信用”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各有其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D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A项; B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B项; 鲁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兴学举贤”“为官清廉”“弃恶从善”这些优良品质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涵,这些官员在汉代地方治理中渗透着儒家思想,故也得到中央的认可,可知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肯定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D项正确; 材料中只有地方治理渗透儒家思想的官员才能纳入官方祭祀体系,可知并非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强调关注现实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未对南北方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对比,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 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 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金双方存在政治对峙,综合上述信息可以得出,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存在“禁售商品”这说明“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的说法站不住脚,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商业意识”,一般说来,市场需求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会“左右交易与管控”,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中的“大宗”商品,如米、麦、羊都不属于奢侈品,“外贸服务于对奢侈的追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并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并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文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绘画成为商品,带动了“中间人”或“代理人”角色的产生,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画家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冲击社会结构,但“严重冲击”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当时社会结构被冲击,排除C项; 绘画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并非政府文化政策宽松,且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文字狱钳制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原因应结合时间信息“1862年”及题干核心内容从时代背景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862年的中国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曾在占领武昌后顺江而下进占安徽、江苏等许多地区,为打破清政府对天京的围困,迅即出师北伐和西征,尤其是西征军占领了许多州县。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天京防御战中,安徽同样也是战争的重灾区,所以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屡次战乱对安徽农业的破坏严重,C项正确; 安徽人虽然经商观念浓厚,但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时局的影响,排除A项; B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 甲午战后兴起“实业浪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振兴农业进口了多种新式农机,但是缺乏机械动力,同时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有着丰富人力资源进行精耕细作,解放生产力的动力条件不足,农业机械化意愿不高,不能很好推广,可见当时在农业方面的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C项正确; 传统经济政策主要指的是重农抑商,材料体现的清政府推动农业近代化的努力,未涉及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 经济模式指的是按各国、各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类型,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空背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可知,从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抗战期间,粮食产量和征收量都有所提升,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提供物质基础,因此说明农民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A项正确; “有效”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 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只能体现产量,而不能体现征收量,排除C项; D项太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对华施行严密的贸易封锁与禁运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故国家中心工作发生转移,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无法得出我国外交转向良性运转,排除A项; “瓦解了”对华禁运表述较为绝对,排除B项; 经济特区之“特”,主要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华侨引种工作,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6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开始,因此出现了材料“‘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情形,体现的是经济活力的增加,B正确;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排除A; 材料不体现公私合营,排除C; 材料不仅仅体现了企业,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米洛斯小岛拒绝承认雅典的权威,雅典军队在征服该岛后,对该岛进行屠杀和奴役,希腊文明具有民主特色,也具有扩张色彩,材料现象说明雅典文明存在霸权面相,A项正确; 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希腊城邦已经转向帝国形态,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律约束权力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雅典士兵公民身份观念强烈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人文主义不断传播,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欧洲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使得对待阿拉伯文化更加理性,C项正确; 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海,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外来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交锋的内容,无法得出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美早期的法律实践记录显示,17世纪的北美,黑人奴隶被最后宣判后,基本都被判为终身为奴,终身为种植园奴隶主劳作,说明17世纪的北美对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的发展,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实践的记录,无法判定当地司法是否背离普通法传统,甚至是否是普通法传统也无法判定,排除A项; 材料提供的是两个法律实践,但根据实践无法判定是否是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还需更多史料进行佐证,排除B项; 材料中主要信息讲的是黑人奴隶被判终身为奴,与是否人权意识觉醒无关,另外,在北美奴隶制下,黑人奴隶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纺织品对欧的输出从每年平均11386千磅减少到10153千磅,对美国的输出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从17040千磅降到13246千磅”可知,1844-1846年与1814-1816年对比,英国对欧洲、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商品输出量急剧减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爆发,但在19世纪初以后不断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张,伴随着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与英国形成了竞争的态势,D项正确; 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 化纤面料属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石油化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