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国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 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 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 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 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2. 古人常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子无妻(齐),告人无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亲无将,将而诛焉”。这反映了( )
A. 君主权威的认同 B. 皇权专制的确立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传统思想的发展
3.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 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 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4.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 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 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 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5.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6.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 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 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 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 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7.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
A. 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 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 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 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9.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
A. 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10.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
A. 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 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 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 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力
11. 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 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 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C. 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 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C.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 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13. 新中国的一部法律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外交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部法律是( )
A.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4. 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雅典公民普遍都好战 B. 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 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 所有雅典公民的品德都很高尚
15. 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
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C. 推动了欧洲的民主政治进程 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16. 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C. 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 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材料二: --《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
(1) 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 材料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
(3)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指出军机处设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伏使他们自觉入世,来自西方的冲击带给他们新的视野和人生体验……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等选取你熟悉的一位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贵族为主的上议院基本是英国议会权力的中心,掌控着立法权和司法权。当时英国的700万人口中拥有选举权的人只占总人口的4%,“陈旧的选区制使得议会的选举方式没有半点代表性可言”。贵族们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一体制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从未被严重质疑过。但随着民主需求的不断增加,无法真正体现民主的议会制在此后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受到大众民主思潮的挑战。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材料二 1700年后,法国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开始从巅峰跌落,新生的生产力受到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特权者的统治意味着政治压迫,社会贫困随处可见。社会上的反抗行动早在18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并且逐渐加强。国王与高等法院的争斗持续并日益激化,巴黎高等法院发表宣言谴责专制,要求法治,表示抗拒征税。以资产者和劳动大众为主的第三等级也纷纷发表政治宣言,指出“国民就是全体国民”,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增加代表人数。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简析18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诉求及影响。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 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珪是象征爵位的玉器,成王用桐叶作为珪赏叔虞,反映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桐叶封弟,国名依然是唐;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可见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遂封叔虞于唐,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根据题干“遂封叔虞于唐”可知封国之名为唐,故B项与题干史实均不符,应排除;AC两项无史实错误,且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D项与题干意思结合最紧密。 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意在考查考生根据题干提取最佳历史信息、分析、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为最佳选项题。要注重对题干提取最佳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选项的全面认识比较,得出答案。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是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反映了对君主权威的认同;“天子无妻,告人无匹”是指没有人和天子的地位相匹配,进一步突出了天子的权威;“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凡是天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天下了只有君主才是天下的主人;“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是指臣对君、子对父不能冒犯、忤逆甚至作乱,即使只有犯上作乱的思想而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也是大逆不道的犯罪,更是将君臣等级化。故A正确; 以上材料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还没有建立皇权和中央集权,皇权和中央集权建立于秦朝,故B和C不对; 材料突出强调了君主的权威,没有涉及传统思想的发展,故D不对。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做题和复习时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王权色彩浓厚。复习时除了掌握主干知识,也要适当阅读文言文著作。
3.【答案】B
【解析】什伍连坐制度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不是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和什伍连坐制度都是打击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保障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奖励农战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4.【答案】D
【解析】汉武帝之后的儒术糅合了法家思想,“礼”和“刑”之争体现的是儒学内部的争论,而非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排除A。 材料中涉及的是对“礼”和“刑”地位的争论,而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排除B。 材料中涉及的是对“礼”和“刑”地位的争论,没有体现儒学哲学化倾向,排除C。 汉武帝之后的儒术糅合了法家思想,由重视“德”和“礼”到重视“刑”,体现的是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正值乱世,曹操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实际上体现了对“刑”的重视。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对西汉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儒家思想吸收了其他学说的思想,从而形成新儒学。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开辟的,排除A项。张骞达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建立和西方联系的是丝绸之路,排除B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是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故选:D。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人们都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的,所以,评价各异,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权力的变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地方落镇无关。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为了限制皇帝。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贵族还是平民无关。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职宰相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是在1931年,当时中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故A项正确。 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是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和背景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中共的政策是由对抗国民党转向联合国民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矛盾,C项正确。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份召开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形成,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B项排除;广大人民的呼声也是通过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D项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策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背景,还要搞清楚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特点。
10.【答案】C
【解析】致力于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由功劳者可以免试成为公务员,而重要职位公务员更是要有党长官介绍,这都体现了国民党在公务员任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 这一规定主要是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和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无关,排除AB项; 这一规定并没有剥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排除D项。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A.材料是强调我国的民族分布的状况特征和交往特点,并不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分析的。 B.材料没有体现出汉族经济发展的优势。 C.材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分布的特点和交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