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

355阅读 | 13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旧版)-学案3: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docx-第五单元-学案.docx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怎样的错 上传于:2024-06-08
送东阳马生序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2.作家作品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初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字标示出来; (3)、借助工具书注音; (4)、抽生全班读课文,以订正字音; 4.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快速自译课文,用笔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同桌交流,并借助工具书释词; (3)、自己或同桌无法解决的字词提至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4)、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 生词注音及释义: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难词难句释义: (1)假借:"假""借"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一般可当作一个复音词来对待。"假借"就是借的意思。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 (3)先达:有地位有名望的前辈。 (4)门人弟子:"门人"、"弟子"也是同义词连用,指学生。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 (6)"卒获有所闻":意思是终于听到了一些东西,获得教益。 (7)僵劲:僵硬。 (8)拥覆:围盖。 (9)和:缓和(与僵劲相对来说)。 (10)"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好鱼好肉;"滋味",有浓厚味道的食物。"享",享受,享用。 (11)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 (12)论辨:谈论道理。"辨"通"辩"。 (13)"其将归见其亲也":全句意为,他将要回乡探望他的父母。 二、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学生独立或合作口译课文; (2)、小组交流,并对不当之处进行商讨; (3)、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翻译课文情况; (4)、教师进行点评。 三、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1、通读课文,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中心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接着写成年之后,如何"慕道"。第2段说明今之太学生衣食生活安定,老师在身边,书集于眼前的优越条件。与第1段构成鲜明对照,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最后一段,点明了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作者写作本文既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第1段里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为学之难呢?又为什么在第2段中把今日太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当年自己学习的情况作对比呢? [分析]: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苦辛。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但光述自身经历,尚未涉及马生,还不足以激励马生苦学。于是作者进一步把今日太学生之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情况作比,说明今日在学的太学生待遇丰厚,条件优越,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则是因为自身用心不专。虽然未直接提到马生,但作为大学生之马生自然也能由此悟到其中的道理,受到教益。 从结构上看,第1段叙述是基础,第2段则是发挥。两段分说今昔,层层相扣,一一对举,第2段结束自然导出结论,令人信服。 3、第1段和第2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今昔对比的?这几个方面排列次序是否一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分析]:第1段里,作者从两个方面写自己年轻时求学之"勤且艰"。一写得书之难。幼年家贫,好读书而无从致书以观,只得借书抄录。二写从师之艰。成年以后,因无名人指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小心谨慎,色恭礼至,反复求教,方有所得。作者追忆当年深冬季节冒风雪远行外出求师的种种细节,从衣、食、住、行诸方面进行对比,淋漓酣畅地写出自己从师求学所经受的历历苦辛,并说明虽然生活清苦,仍然以求得学问为乐事。 第2段列叙今日大学里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优越。一无"冻馁之患",二无"奔走之劳",三无求师问难之艰,四无借书手录之苦。内容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不同的只是排列顺序稍有变化。明朝初年,思想统治十分严厉。宋濂写作本文,在勉励马生的同时,仍不忘对皇帝歌功颂德一番。"廪稍"之供出自官家,太学的种种设备和条件,当然也是皇帝赐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