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
2、理解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当时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信请教了自己比较迷惑的几个问题。为了澄清当时社会上的那些错误思想,捍卫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信,认真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恩格斯是如何解答他的疑惑的呢?我们一起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概念。
1.阅读文章1、2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到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经济关系?
(2)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3)经济关系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明确:“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总结:作者所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科学技术装备为标志的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基础”“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以及“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为了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合起决定作用。
(2)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是什么关系?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由此可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3)经济关系多半取决于科学发展吗?
“如果向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明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
2.阅读文章3至6段,梳理文章基本观点:
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同时问了恩格斯这样两个问题:经济关系是制约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吗?经济关系取决于历史上伟大人物吗?阅读文章3至6段,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从“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可以看出,上层建筑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经济关系不是制约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经济关系不是唯一因素。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的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由此可见,伟大人物作为一种历史偶然现象,归根到底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因而不是经济关系取决于伟大人物,而是伟大人物的出现由经济关系决定。
三、细读文本,探究文章深刻内涵和论述技巧
问题一: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议论文。重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有哪些分论点?
师生讨论明确:
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问题二:三个分论点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分论点一中的技术是指第一段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力,强调科学依赖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即强调科学依赖经济关系(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强调经济关系是科学发展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二说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分论点三说的是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都是偶然现象,具有历史的偶然性,证明了历史的偶然性只是经济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即是证明了经济的必然性决定了历史的偶然现。
综上,三个分论点分别证明经济关系对科学、上层建筑和历史的偶然现象的决定作用,而科学、上层建筑和历史的偶然现象都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也就是证明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了充分论证分论点,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分论点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这里运用两个举例论证,分别用流体静力学和电学的发展的例子,来证明科学的发展往往由于技术的需要。即证明了经济关系的需要时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二:
为了充分证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
这段话有三个例证,首先是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坏的财政制度会对经济发生作用。其次,德国庸人中的一种顺从的文化或者心态也曾使得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再者,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也曾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比喻论证。“……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分论点三:为了证明分论点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道理,用了两个举例论证和一个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了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例子。当历史需要时,历史每每出现了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这样的军事独裁者,这就证明当社会需要总会出现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因而拿破仑出现是一种偶然,而这样的角色出现是一种必然。
还用了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例子。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现。而且摩尔根在美国用自己的方式,也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些都证明了历史上某个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种偶然,这样的人物出现是一种必然的观点。
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把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即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的道理论述得清晰明白,既形象又直观。
问题四:文章里有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示例:“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
历史上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割据,经济上极端落后。在各诸侯邦国之中,王公贵族横行霸道,教会僧侣飞扬跋扈,农民处于农奴地位,没有文化教育,愚味落后。而1618-1648的战争加剧了社会的落后状态,而人们的人们只能顺从,也没有改变的意识和勇气。而人们的这种顺从反过来影响经济持续的萎靡不振,即慢性的穷困。人们的顺从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赶跑了封建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而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在德国人民中广泛传播,人们意识到了自己贫困的根源,人们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和勇气,努力取改变自己悲惨处境,这就变成了一种急性的穷困,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
问题五:恩格斯是如何论证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试着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
“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这段论证意在强调,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经济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者用了很多关联词来强化论证效果,“所以”是表示前文的结果。“所以”是表示前文的结果,紧密连接论据和论证。“并不像”和“而是”再到“但”,运用了两重转折,大大强化了论证的力度。“不管”和“还是”作为关联词本身已经有了强调的意味,而又加一个“归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