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苏州园林》
2016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认识事物说明文抓住特征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认识事物说明文抓住特征的说明方法。
3、学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古典园林。叶圣陶先生从学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作者简介及其作品
2、检测生字、词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三、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你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结构是什么?
明确:总——分——总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5、本文为了说明事物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1)苏州园林据说有五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典范代表地位。
(2)浏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如在图画中的”。
引资料,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作比较和打比方。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比方。突出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林也着眼于画意。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不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小结
文章围绕图画从四个方面突出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总
四个讲究-----→ 大处
构图美
苏州园林 图案美 ----→小处 分
色彩美
总结全文 总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词典中“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苏州园林》一文中的“标本”一词形象的表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巨大,足以作为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这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一切”、“绝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 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 量复制。这句话强调假山的堆叠,在体现人的技术的同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精神创造和审美情趣。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