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 徐 琳
[ 录入者:编辑069 | 时间:2008-03-16 14:27:20 | 作者:编辑069| 来源:本站 | 浏览:0次 ]
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 徐 琳 论文
[摘 要]目前我国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本文着重列示了我国在健全法规制度、编制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审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进一步确保审计证据充分性、提高审计工作真实性、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审计质量;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E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3—0075—02 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能够真实地揭露和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发生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强化监督力度,对维护财经法纪、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审计工作的关键之一便是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从而防范审计风险。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 (一)审计计划方案不科学,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需体现审计依据、范围、内容、目标、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和简化的基础环节。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方案要占完成整个项目时间的三分之一还多,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项目的审计计划方案所列内容简单笼统,容易造成人员分工不细、落实具体责任不清、审计目标和标准不明等问题。另外,方案可行性与合理性也无从考究。 (二)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因此,审计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一些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取得审计证据的规范性还比较差。 1.底稿编制不健全,层次不清。表述不清晰且没有汇总项目,审计证据事实不清楚,定性欠准确,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只与审计报告中被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相对应,而对合规但需审计认定的事项、账户所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却没有底稿反映,这样不能全面考察审计方案所分配的工作是否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深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所定目标,有关事项是否漏审等等,从底稿中无法反映,这就对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留下了风险隐患。 2.底稿制作的基本要素不完整。内容简单,也没有复核监督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有的底稿没有编制者、复核者的签名,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审计质量的监督、评价和处理意见。 (三)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造成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国内外许多审计诉讼案件表明,审计人员之所以未能识别重大错报和漏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行业的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而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这样就难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错弊。具体表现为: 1.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作深入审查。某些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察觉,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有的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并未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测试,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并未做进一步了解。 2.没有准确发现被审单位失真的会计资料信息,取证不到位。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差,出现技术性差错;有的是由于企业受利益驱动,人为制造假账;还有个别不法分子有意搞乱账目,企图从中谋利。主要表现有:会计原始凭证混乱,例如白条抵库现象;会计账簿、报表失真,例如企业收入不真实、成本不真实、虚增利润、虚减利润等;有账无实或资产不入账,例如虚构存货或其它资产;企业在多间银行开户。对于上述种种迹象,一些审计人员却熟视无睹,错失取证良机。 3.被审单位的行为及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审计人员并未对企业从独立生产到联合生产、从独资到合资、改组、兼并、重组等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与存在进行核实,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审计控制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全面贯彻审计准则 审计基础工作是指审计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总结等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对于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要严格审计项目审批程序。对于每一项审计业务,都要明确其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及时间要求等,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2.要严格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通过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审计范围、内容、目标、步骤、人员责任如何落实等问题应尽可能详细。 3.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是否充实、全面,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及其在审计中的作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并在此基础上,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二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按照《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的规定,做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三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并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复核,规范管理。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群体结构 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 1.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目前我国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本文着重列示了我国在健全法规制度、编制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审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进一步确保审计证据充分性、提高审计工作真实性、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旨在进一步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审计质量;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E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3—0075—02 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能够真实地揭露和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发生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强化监督力度,对维护财经法纪、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审计工作的关键之一便是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从而防范审计风险。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 (一)审计计划方案不科学,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需体现审计依据、范围、内容、目标、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和简化的基础环节。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方案要占完成整个项目时间的三分之一还多,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项目的审计计划方案所列内容简单笼统,容易造成人员分工不细、落实具体责任不清、审计目标和标准不明等问题。另外,方案可行性与合理性也无从考究。 (二)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因此,审计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一些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取得审计证据的规范性还比较差。 1.底稿编制不健全,层次不清。表述不清晰且没有汇总项目,审计证据事实不清楚,定性欠准确,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只与审计报告中被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相对应,而对合规但需审计认定的事项、账户所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却没有底稿反映,这样不能全面考察审计方案所分配的工作是否进行了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深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所定目标,有关事项是否漏审等等,从底稿中无法反映,这就对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留下了风险隐患。 2.底稿制作的基本要素不完整。内容简单,也没有复核监督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有的底稿没有编制者、复核者的签名,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审计质量的监督、评价和处理意见。 (三)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造成审计结论出现偏差 国内外许多审计诉讼案件表明,审计人员之所以未能识别重大错报和漏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行业的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而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这样就难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错弊。具体表现为: 1.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作深入审查。某些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察觉,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工作都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再对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审计范围,抓住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审查,既能节省审计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抓住关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有的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评价时,并未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进行测试,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较为理想,但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遵循这一内控制度,执行的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