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解题,读小序。
1.标题归去来兮,意为归去吧!来和兮均为语气助词,加强抒情色彩。
陶渊明从彭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写过《归园田居》。陶渊明以前多次做官,又多次辞官,这次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辞官,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归隐田园。本文写于晋义熙元年(一说义熙二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2.文体“辞”,古体韵文,以抒情为主,必须押韵,本质上是诗。比如《归去来兮辞》;“赋”以铺陈为主,常用答问对话形式,押韵不严格,本质上是散文。比如《赤壁赋》。
找出全文韵脚并朗读全文。体会本文抒情色彩。
3.本文是古代抒情散文。分为小序和正文两部分,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抒情,所以小序主要作用是交代归去的背景和原因,正文主要是抒发归去的情感。
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小序的作用。
小序交代了就职经过和辞职原因。辞职原因有四: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志之”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朗读并疏通第一段。作为抒情散文,第一段抒发了什么情感?可分为几层?
第一段陶渊明主要写了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弃官归家。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强烈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反思。
第一个问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是沿用《楚辞》诗句发出内心的呼喊(乐府诗中也有此习语)。《楚辞·招魂》中有大量“归来兮“和“魂兮归来”的句子,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归来。“胡不归”则是沿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成语日渐式微,式微语气助词。)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
全文开头就发出呼唤,这是向谁呼唤呢?向自己内心发出呼唤。人处迷茫,深切的呼唤心灵的回归。
第二个问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就是,既然当初是自己愿意为了生计而让心灵受委屈,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其实就是说,我陶渊明出仕为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违心的,是痛苦的。根据陶渊明在《序》中的交代,陶渊明是为“口腹之役”而去做官就叫“心为形役”。
《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本性是一个清高率性之人,无法做到在上司面前阿谀逢迎、低三下四。但是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是满怀宏图大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咏荆轲》)“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些诗句说明,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建功立业,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是一样的。因此,他说出来做官是为了温饱问题,可能只是表层原因。(补充陶渊明为官经历和生平理解)
一个建功立业的陶渊明,一个崇尚自然的陶渊明,这两个陶渊明走到了一起,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在官场站稳脚跟;而要在官场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官场的规则,放弃独立人格,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甘心做奴才;或者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大展宏图。而这恰恰与陶渊明的率性天真相违背,那样做会使自己的人性异化。于是他陷入了痛苦之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痛苦,陶渊明的痛苦是中国古代率性文人普遍存在的痛苦,即“坚持人性”和“异化人性”的矛盾。是为了达到目的将自己变得不像自己呢,还是宁肯抛弃官位而坚持自己的人性呢?这过程必然是经过反复徘徊纠结,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也充分证明陶渊明本质上是个读书人,不是政治家。大量事实证明,人性一旦被异化,所谓“建功立业”的志向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借口罢了。加之时局的动荡,让陶渊明难以看到希望。大概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深愧平生之志”的含义。也是所谓“奚惆怅而独悲”的内涵了。
第二层写什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达深深的后悔之意以及觉悟后毅然回归的欣慰。
这些句子是化用前人的。
前两句化用《论语》中的句子。《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歌词大意: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罢休吧罢休吧!现在当官的有多么危险!其中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如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后两句化用《离骚》中的句子:“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当一个人做出最后的选择,原来纠缠于心中的阴云就立刻烟消云散,内心会变得轻松愉快。
这一层中诗人的觉悟写的清清楚楚,明确坚决,可见是彻悟,就是简简单单的昨天错了,今天对了!诗人百转千回,所幸迷失未远,人生可幸!
第三层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地描写出了轻松愉快的情景。既然人生不再迷茫,那就一身轻松!小船飘荡轻快前行,微风飘飘吹动衣襟,不时急切的问问行人前路还有多远,痛恨晨光才刚刚微明!志向已定,归心似箭,诗人似抛下人生所有不得已的苦恼般轻松,也似要补回过往所有的损失般急切,率真的诗人终于遵从自己的本性回归了!
小结:第一节抒发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感,有呼唤,有后悔,有迷茫,更有欣慰和坚决,此时“无官一身轻”,精神世界焕发光彩!
三、第二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朗读并回答:
1.韵脚是什么?句式有何变化?
(先用四字句,后用六字句。四字句的韵脚是奔、门、存、樽。四字句显得紧促,表达回家后亲切、激动的心情。六字句的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六字句相对舒缓从容。)
2.回归家园的情景是怎样的?结合课文注释,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并点明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注意:以下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处处与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典故、对比、意象是鉴赏的三个要点)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用典助读: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运用西汉蒋诩的典故,借物喻人,表达坚毅的品格。意象松菊。“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回到家中安闲、清高的神情。饮酒开怀,斜视庭柯大有“休将凡心愁俗世,且放闲眼看庭花”之感。倚窗寄傲,陋室易安。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生活的清贫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这也正是他“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追求的真实体现。
其中“容膝”是典故,见《韩诗外传·卷九》:
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妇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诗曰:“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借物喻人,含蓄蕴藉。意象云,鸟。
小结:归去后的陶渊明:抵家之乐、居室之乐,庭院之乐;有冲破“尘网”,挣脱“樊笼”的欢快;也有与家人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喜悦;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也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傲岸。
四、第三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三段写田园之乐。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孤傲的情怀;第二层写田园风光,表现回归田园的愉悦;第三层由物及理,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喟。
第一层,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孤傲的情怀;“息交”、“绝游”,这话说得有些决绝,表达了一种决心。告别昨天需要下定决心。“世与我而相违”,这话使我们想起了一个诗人的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了虚假,陶渊明做人率真。这就很难适应社会。勉强自己去适应,是很痛苦的事情。
第三层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此句由物及理,表达了一种人生感悟:在大自然面前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希望在有生之年更多地享受大自然,而不是将宝贵的生命被官场扭曲。
(注意:“农人告余以春及”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的是春季风光,可是在《序》中,写的是冬季,对不上号。怎么解释?钱钟书认为,对回家及田园风光的描写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
小结:田园中的陶渊明感受到了人情之乐,农事之乐,和出游之乐。在这里:有与亲朋推心置腹,开怀畅谈的怡然自得;也有与农人谈桑话麻,把酒言欢的闲适自由;有摆脱官场,纵情山水的淡泊逍遥;也有融身自然,物我两适的旷达洒脱。
五、朗读第四段。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人生通透,洒脱,自由之情
“已矣乎”,就是“算了吧”。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说这样的话?在看透了的情况下。作者看透了什么?看透了人生。他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活在世上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既然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还要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呢?何不顺应自己的本性,任凭去与留?“去留”就是死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地追这追那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话很厉害,说到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来了。人活着,是为了富贵吗?大概很多人是为了富贵,还有很多人想长生不老。人生的痛苦来自欲望,一般人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富贵与长寿。陶渊明想透了,既不追求富贵,也不企求长寿,而是顺应天命。当一个人把这些想透了,就一身轻松,不会做违背本性的事情了。欲寡精神爽。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就没有什么困惑了。这是人生的觉悟,彻悟。陶渊明是有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
本段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写过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传中写了一个叫黔娄的人,战国时齐国人,很有学问,国君要给他高官厚禄,他拒绝了。黔娄的妻子说:(丈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惧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陶渊明说,五柳先生与黔娄是同一类人。
第二个典故是“植杖耘耔”,见《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是一位隐士。陶渊明用荷蓧丈人的典故,来寄寓自己的志趣:自由躬耕,自得其乐。
第三个典故“登东皋以舒啸”,见《晋书·阮籍传》:
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陶渊明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寄寓自己的志趣:寄情山水,吟诗自乐,何其自由自在!
总结全文:《归去来兮辞》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经历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最终归隐田园,追求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的人生。当然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一方面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一方面也是“质性自然”所使,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有“深愧平生之志”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所以借辛弃疾《水龙吟》一句可以表达全文的复杂情感: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附1:《归去来兮辞》用典
一、田园将芜胡不归《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将回来.
三、实迷途其未远《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四、乃瞻衡宇《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用典助读: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
五、三径就荒《太平御览》——蒋诩,字元卿,杜陵人。为兖州刺史,王莽为宰衡。诩奏事到灞上,称病不进,归杜陵。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
用典助读: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
六、审容膝之易安《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驷:套着四匹马的车;骑:一人一马的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