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简答题
1、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社会独立性
2、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5、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
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6、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
7、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9、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0、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威尔逊 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1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2、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过程;
学校教育是通过有专门训练的老师进行的;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1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5、我国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德智体美劳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
16、建立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适当发展学前教育;
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8、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
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的界限逐渐淡化
19、教师职业的特点
学者和学习者;传授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研究者
20、教师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1、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
职业心理健康
2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爱岗敬业;
爱国守法;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终身学习
23、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
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4、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能力
25、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2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专业能力的提高;
专业自我的形成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28、学生的特点(本质属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8、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9、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30、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3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方面
3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发扬教育民主;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的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3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基础性;普遍性
3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37、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方法得当;
讲究教学艺术;
板书有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1、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2、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43、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分组教学;
44、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缺点:
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同意,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
改进班级授课制;
多样化座位排列;
探索个别化教学
47、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按功能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48、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50、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双导、三施、四结合)
51、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晨会周会以及实施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52、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53、德育工作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5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5、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首要任务)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中心任务)
5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
个别教育
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7、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58、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5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特点
群众性、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6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有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62、西方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现代认知
63、注意的特点以及功能
指向性和集中性;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6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规律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65、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6、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目的任务
丰富相应的知识
准备周密的计划
有顺序的进行
多感官的活动
有积极的思维
学会记录、整理
交流并汇报成果
67、防止遗忘的方法(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6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9、表象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70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7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7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撒思维
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展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性技法
结合各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7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7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7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需要)生理学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
76、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77、影响能力(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营养因素、实践活动、个性品质、
79、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78、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因素
气质与教育
对待学生要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胆汁质:直接了当,有理有据
多血质:批评,多实践 粘液质:耐心教育,鼓励活泼 抑郁质:委婉暗示)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
组建学生干部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80、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理论
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81、个性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差异性
8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算、前运算(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守恒)、形式运算
8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影响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知识的保持(运用记忆的规律,提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