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的辽宁金融改革与发展
摘要:十一五以来,辽宁金融业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但相对而言,辽宁金融业发展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金融风险反弹压力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不够,内涵机制培育不足。因此,把推进区域金融市场深化作为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辽宁金融改革;金融市场深化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金融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政策,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这一主题,不断加大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力度,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全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本辖区的金融工作,积极为辖区金融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使全省金融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和健康发展趋势。相对而言,辽宁金融业仍然处于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型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4.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以沈阳和大连两市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更名为盛京银行和大连银行并实现跨区域经营为标志,全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继续深化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显现明显的支农效果,全省农村信用社用30%的存款份额支撑着95%的农业信贷投放,对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全面推开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金融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乃至民间融资市场的发展既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也使融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沈阳和大连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的全省统一区域产权交易大市场基本形成。而从融资角度来看,全省非金融机构2009年度融资总额达4353.5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倍多。
6.政、银、企良性互动关系开始形成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诚实信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各股份制银行的联系与合作,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前提下,政、银、企良性互动关系开始形成。
二、辽宁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的经济影响力还比较薄弱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金融业整体效益也在逐渐恢复之中。但置身于全国范围,或与先进地区比较,辽宁金融业发展总体上仍呈滞后状态。而金融业发展总体滞后则导致整个金融体系还缺乏引导资本顺利流向生产领域的推动能力,金融资源优势也难以高效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因此比较薄弱。其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在全国的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均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量年均增长率也基本落后于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
2.金融发展差距问题还有待尽快缩小在省内范围,地方金融发展与国家金融发展的差距、不同金融领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国家金融一直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地方金融发展规模和实力不强;二是银行业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保险、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领域规模有限;三是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和区域特征,金融资源配置区间极化现象比较突出,金融业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区间差距较大。
3.金融领域的诸多矛盾需要解决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类似,辽宁省金融领域长期以来始终存在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也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如银行信贷高速增长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旧的矛盾、政策鼓励直接融资与企业依赖银行融资过度的矛盾、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与农村信贷支持依然不足的矛盾等等。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又面临着因实体经济效益下滑而导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强的难题,金融风险反弹压力依然存在。
三、十二五时期深化辽宁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1.把推进金融市场深化作为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推进金融市场深化作为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首先是基于全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的考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去三十年的渐进式改革阶段转向全方位改革综合推进阶段,中国金融与发展也已进入了加快推进市场深化的关键阶段,而十二五时期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即需要尽快实现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转型。其次是基于辽宁金融业存在主要矛盾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