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美术(上册)第 3课《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见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
2、学生:绘画工具、拼贴工具、彩色纸、皱纹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平时都会走过的马路、桥梁,经过的地铁站,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马路、桥梁的两边都是平行的,两条铁轨也是平行的。
师:欣赏图片,认真观察图中路的大小、宽窄等,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路面近大远小、近宽远窄。
师: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的景物都是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本来宽广的路,会慢慢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奥秘:远去的路。(出示课题并板书:远去的路)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
师: 除了近宽远窄、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生: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师:我们要了解透视的表现方法,必须先解释视平线是什么?心点是什么?
师;我们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师:视平线在物体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透视中,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却是近小远大。
师: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师:认真观察下面几幅图 ,你能找出图中的消失点吗?
师:心点就是位于观察者正前方透视视觉中心的消失点。心点是眼睛正对的一点,必须交织在视平线上。
2、欣赏名家作品,体会透视画法在画中的作用。
出示:泰姬·马哈尔陵(印度)、塞夫勒道路 西斯莱(法国)、新线(油画)现代 韦启美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下画家西斯莱的塞夫勒道图,你们可以告诉我,画家画的这幅作品的视平线在哪里?心点在哪里?消失线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到印度画家的这幅作品时,觉得它美在哪里?怎样表现透视的?
学生回答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