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372阅读 | 14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2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4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5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人教版.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亿万人擦肩 上传于:2024-06-06
估 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 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画一画 比划: 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 ? [备选] 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因,预计是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调整纠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划1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程。) 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 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 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名 称 估计结果 测量结果   ① ② ③ ④         (2)学生活动 (3)展示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有多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②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我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引发回忆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演示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用。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指定画——量——比——纠偏”——“自由画——量——比——纠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的方法:如1厘米1厘米画、1分米少2厘米、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法。 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再让生自由练习,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长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米”概念(包装盒的宽和高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作单位),先估计系在盒外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估,符合做事情的自然程序,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曲一直”的对比中,调整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带到评选“估计小能手”实践活动,力图体现从扶到放的原则,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物体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主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使学生在实践、竞争中进一步清晰“厘米”、“分米”、“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计能力。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象由“静态的物”发展到“动态的人”。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计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画一画”教学片段实录: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