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比大小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页情境图及做一做。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第2课时《比多少》,是认识“>”“<”的起始课,学好本节课有利于今后比较数的大小及表示。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符号可以让他们一眼看出谁大谁小,从而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表示5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有了初步的符号化意识,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学习重点
正确区分“>”和“<”。
(五)学习难点
正确使用“>”“<”“=”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比大小》PPT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说一说1~5各数的顺序是什么?
任务2:预习教材第17页。
(1)想一想:2=2读作:( )
(2)比一比:5( )4 2( )3 1( )1。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看图听故事:小猴皮皮今天过生日,听说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2.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①认识“=”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可以用哪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②认识“>”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你又是怎么想的?
预设: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不行了,一边大一边小,“=”失衡了,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③认识“<”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刚刚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想一想该怎么表示?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④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想一想,该怎么区分它俩呢?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尖尖嘴巴朝小数。